记作业>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海州

海州

①东魏武定七年 (549) 改青、冀二州置,治所在龙沮县 (今江苏灌云县西南龙且)。北齐移治朐县 (北周改朐山县,在今连云港市西南海州镇)。隋大业初改为东海郡,唐武德四年 (621) 复改海州,天宝元年 (742) 改为东海郡,乾元元年(758) 复为海州。辖境相当今江苏连云港市及赣榆、东海、沭阳、灌云等县地。南宋端平二年 (1235) 徙治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南南城镇),淳祐十二年 (1252) 还治朐山县。景定二年 (1261) 改置西海州,寻复改海州。元至元十五年 (1278) 升为海州路,后改海宁府,不久改为海宁州。明洪武初复改海州,省朐山县入州。清雍正二年 (1724) 升为直隶州。1912年改为东海县。

②唐武德四年 (621) 置,治所在临海县 (今浙江临海市)。辖境相当今浙江临海、台州、天台、仙居、宁海、三门、温岭诸市县地。武德五年 (622)改名台州。

③辽置,治所在临海县 (今辽宁海城市)。辖境相当今辽宁辽河下游三角洲地区。金天德三年(1151) 改为澄州。元废。明洪武初复置,二十八年(1395) 又废。


(1)东魏武定七年(549年)改青、冀二州置。治龙沮城(今江苏灌云县西北龙苴镇)。北齐移治朐县(北周改朐山,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海州镇)。隋大业初改为东海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复为海州。辖境相当今江苏省连云港、东海、沭阳、赣榆、灌云、灌南等市县及新沂、滨海部分地区。元初升为路,后改为海宁府和海宁州。明初复为海州,并省朐山县入州,辖境渐小。清雍正初升为直隶州,辖境复唐宋之旧。1912年改本州为东海县。(2)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治临海县(今浙江临海市)。辖境相当今浙江省台州市全境及宁海县、象山县。次年改名台州。(3)辽置,治临溟(今辽宁海城市)。辖境约当今辽宁省辽河下游地区。金天德中改名澄州。


猜你喜欢

  • 陇右

    ①古地区名。泛指陇山以西地区。古代以西为右,故名。相当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黄河以东一带。《后汉书·西羌传》:延熹二年(159),以段颎为校尉,“时烧当八种寇陇右,颎击大破之”。唐陇右范围扩大,兼指

  • 赵田湖

    又名范青漾、范家田。俗称新开湖。在今江苏昆山市东南七十里。《方舆纪要》 卷24苏州府昆山县: 赵田湖 “南连淀山湖,一望巨浸,其北即千墩浦口也”。今为淀山湖北部湖区。

  • 长湖

    ①即镜湖。又名鉴湖。东汉永和五年(140)由会稽太守马臻主持修筑,在今浙江绍兴市南会稽山北麓。周三百余里。唐以后逐渐淤浅,至南宋大部被围为田。《清一统志·绍兴府》:镜湖“在山阴县(今绍兴市)南三里。一

  • 渡邑亭

    即今贵州望谟县东南渡邑乡。清爱必达《黔南识略》 卷3罗斛州判: “西南至贞丰州渡邑亭界一百八十里。”

  • 丰稔溪

    即今福建永定县西黄潭河。《清一统志·汀州府》:丰稔溪“在永定县北八十里。源出龙岩州界,西流经县界。又西经上杭县界,为黄潭溪。又西南过丰稔寺前合跳鱼溪,至石崆入大溪”。

  • 章阿布林城

    即今西藏昂仁县治。《清一统志·西藏》 藏地诸城: 章阿布林城 “在日喀则城西北九百七里”。又作昂忍、将阿木凌。清康熙间置,在今西藏自治区昂仁县。

  • 东桑

    即今福建霞浦县东南东礵岛。明郑和下西洋经此。即今福建省霞浦县东南东礵岛。郑和下西洋经此。

  • 平凉城

    十六国前秦置,为平凉郡治。治所即今甘肃平凉市。《晋书·苻登载记》:东晋太元十四年(389),前秦主苻登“进攻(姚)苌将吴忠、唐匡于平凉,克之,以尚书苻硕原为前禁将军、灭羌校尉,戍平凉”。即此。北周升为

  • 野草湾

    在今河北赞皇县西南野草湾村。清光绪《畿辅通志》 卷68 《关隘二》: 野草湾汛 “在 (赞皇)县西三十里。旧设千总外委驻守”。集镇名。在河北省赞皇县城西偏南。属土门乡。人口1630。古时河湾野草丛生,

  • 望秦驿

    唐置,在今广西桂林市东北五里。唐柳宗元 《桂林北望秦驿手开竹径至钓矶留待徐容州》 诗云: “幽径为谁开,美人城北来。王程傥余暇,一上子陵台。” 北宋改为桂林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