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海州

海州

①东魏武定七年 (549) 改青、冀二州置,治所在龙沮县 (今江苏灌云县西南龙且)。北齐移治朐县 (北周改朐山县,在今连云港市西南海州镇)。隋大业初改为东海郡,唐武德四年 (621) 复改海州,天宝元年 (742) 改为东海郡,乾元元年(758) 复为海州。辖境相当今江苏连云港市及赣榆、东海、沭阳、灌云等县地。南宋端平二年 (1235) 徙治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南南城镇),淳祐十二年 (1252) 还治朐山县。景定二年 (1261) 改置西海州,寻复改海州。元至元十五年 (1278) 升为海州路,后改海宁府,不久改为海宁州。明洪武初复改海州,省朐山县入州。清雍正二年 (1724) 升为直隶州。1912年改为东海县。

②唐武德四年 (621) 置,治所在临海县 (今浙江临海市)。辖境相当今浙江临海、台州、天台、仙居、宁海、三门、温岭诸市县地。武德五年 (622)改名台州。

③辽置,治所在临海县 (今辽宁海城市)。辖境相当今辽宁辽河下游三角洲地区。金天德三年(1151) 改为澄州。元废。明洪武初复置,二十八年(1395) 又废。


(1)东魏武定七年(549年)改青、冀二州置。治龙沮城(今江苏灌云县西北龙苴镇)。北齐移治朐县(北周改朐山,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海州镇)。隋大业初改为东海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复为海州。辖境相当今江苏省连云港、东海、沭阳、赣榆、灌云、灌南等市县及新沂、滨海部分地区。元初升为路,后改为海宁府和海宁州。明初复为海州,并省朐山县入州,辖境渐小。清雍正初升为直隶州,辖境复唐宋之旧。1912年改本州为东海县。(2)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治临海县(今浙江临海市)。辖境相当今浙江省台州市全境及宁海县、象山县。次年改名台州。(3)辽置,治临溟(今辽宁海城市)。辖境约当今辽宁省辽河下游地区。金天德中改名澄州。


猜你喜欢

  • 固尔班托罗泊

    俗称为白家海。在今新疆昌吉市北。为乌鲁木齐河所潴。清宣统 《新疆图志》 卷71: 乌鲁木齐河 “北流径迪化城西红山之麓,东引为鉴湖,博克达山水自东南来入之,又北折西流百五十余里,昌吉河自西南来会,合流

  • 西泇河

    即今江苏邳州市西北西泇河,由山东苍山县入境,与东泇河会为泇河。元于钦《齐乘》卷2:泇水“西泇出峄州东北抱犊山,东南流至三合村,与东泇合”。

  • 郪江

    在今四川中江县东南。《隋书·地理志》:玄武县有郪江。《元和志》 卷33飞乌县: “郪江水,经县北,去县四十里。” 《清一统志·潼川府一》: 郪江 “在中江县南九十里。源出铜山县东南,径三台县南,至蓬溪

  • 剑池

    ①在今江苏苏州市西北虎丘山上。《吴地记》: “秦始皇东巡至虎丘,求吴王宝剑,其虎当坟而踞,始皇以剑击之,不及,误中于石。其虎西走二十五里忽失,……剑无复获,乃陷成池,故号剑池。”据 《越绝书》、《吴越

  • 饮马河

    ①又名蒲河。在今河北昌黎县南。《清一统志·永平府一》:饮马河“在昌黎县南五里。源出卢龙县界溪谷中,东流径县西安山下,又东与深江河合流为沙河,下流合潮河入海”。②在今河北枣强县东南。《方舆纪要》卷14枣

  • 福宁殿

    北宋东京 (今河南开封市) 宫殿。旧名万岁殿,大中祥符七年 (1014) 改延庆殿,明道元年 (1032) 改福宁殿。为正寝殿,是皇帝起居之所。

  • 丁青宗

    亦名穹布丁青、霍尔丁青。即今西藏丁青县。藏语意为大台地、上广。原为三十九族首邑。西藏地方政府设丁青宗。1960年与色扎、尺犊两宗合并设丁青县,驻加莫塘。1916年置,治今西藏自治区丁青县甲木塘。196

  • 梅花岭

    ①在今江苏扬州市广储门外。《清一统志 ·扬州府一》 引 《江都县志》: “明万历中,州守吴秀浚河积土而成,因树以梅,故名。” 史可法殉国后,人葬其衣冠于此。②在今广东紫金山西百里。《方舆纪要》 卷10

  • 七山

    亦名戚山。在今江苏沛县西南三十里。《清一统志》称“县之镇山”。今因采石,山已不存。

  • 北萧岐镇

    即今江苏江阴市东南峭岐镇。清道光《江阴县志》卷2:“萧岐镇十一保,县东南二十里。”民国《江苏六十一县志》:江阴县东南有“北萧岐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