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口
涡水入淮处。在今安徽怀远县东北。《晋书·武帝纪》: 泰始六年 (270),“吴将丁奉入涡口,扬州刺史牵弘击走之”。即此。
(涡guō) 今安徽省怀远县东北、涡河入淮之口。魏晋以来为南北水运交通要隘。《资治通鉴》:唐建中二年(781年),淄青节度使李正己拒命,“遣兵扼徐州甬桥(今宿州市南百步古汴河上)、涡口”,即此。贞元后在涡口对岸置两城,濠州刺史常兼两城使。五代周显德三年(956年)攻南唐淮南,于涡口作浮梁,并置镇淮军。次年夹淮筑城,以扼濠(州)、寿(州)应援之路。
涡水入淮处。在今安徽怀远县东北。《晋书·武帝纪》: 泰始六年 (270),“吴将丁奉入涡口,扬州刺史牵弘击走之”。即此。
(涡guō) 今安徽省怀远县东北、涡河入淮之口。魏晋以来为南北水运交通要隘。《资治通鉴》:唐建中二年(781年),淄青节度使李正己拒命,“遣兵扼徐州甬桥(今宿州市南百步古汴河上)、涡口”,即此。贞元后在涡口对岸置两城,濠州刺史常兼两城使。五代周显德三年(956年)攻南唐淮南,于涡口作浮梁,并置镇淮军。次年夹淮筑城,以扼濠(州)、寿(州)应援之路。
在今福建漳浦县西北。清有把总驻此。集镇名。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资源县西部、融江支流寻江上源东岸。车田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700,苗族占63%。因昔苗家沿五排河架简车引水灌田,故名。主产稻、玉米。特产有杜仲
东魏兴和二年(540)置,属晋州。治所在今山西临汾市境。北周废。东魏兴和三年(540年)侨置,寄治平阳郡界。北周废。
唐建中二年 (781) 分蓟县地置,治所在今北京城西南隅。《尚书· 尧典》: “宅朔方,曰幽都。” 孔传: “北称幽……都谓所聚也。” 因得名。与蓟县同城而治,为幽州治所。辽会同初又为幽都府治。开泰元
唐南诏置,属镇西节度。在今缅甸昔董。南诏后期属丽水节度。
唐开元七年 (719) 分新秦县置,属胜州。治所在今陕西神木县境。十四年 (726) 废。
一作桑沟澳或桑沟口。即今山东荣成市东南桑沟湾。清 《乾隆内府舆图》 作桑沟口。洪宪元年 (1916) 《大中华帝国道县形势全图》 作桑沟湾。
即今辽宁辽中县西北老达房乡。清光绪《奉天全省地舆图说图志》新民厅图:南有老达房。民国《辽中县志》卷3:“老达房镇市,距县城西北(为辽河右岸)四十五里。”
在今江苏灌云县东北伊芦山附近。《史记·淮阴侯列传》: “项王亡将钟离昧家在伊卢。” 《续汉书·郡国志》 东海郡朐县: “有伊卢乡。” 《元和志》 卷11海州朐山县: 钟离昧故城“在县南一百里。项羽将钟
唐乾元间置,属邕州。治所在今广西隆安县南。北宋开宝五年 (972) 废入宣化县。古县名。唐乾元后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隆安县南,属邕州。北宋作思龙,开宝五年(972年)废入如和县。
亦作白都讷厅。清嘉庆十五年(1810)置,属吉林将军。治所在伯都讷城(今吉林松原市)。光绪八年(1882)移治孤榆树屯(今吉林榆树市)。辖境约当今吉林松原、榆树二市地。三十二年(1906)升为新城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