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淅川县

淅川县

①北魏置,属淅川郡。治所在马蹬城 (今河南淅川县南丹江口水库中)。北周废。唐初复置,属淅州。贞观八年 (634) 废。五代梁复置,属邓州。元初废。明成化六年 (1470) 复置,属邓州。徙治今淅川县西南三十四里老城镇。清初属南阳府,道光十二年 (1832) 改为淅川厅。1913年改为淅川县,属河南汝阳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961年徙治上集(今淅川县)。

②唐武德元年 (618) 置,属迁州。治所在今湖北房县境。五年 (622) 废。


(1)古县名。唐武德元年(618年)置,在今湖北省房县境。属迁州。五年废。(2)今县名。在河南省西南部,与湖北省相邻。属南阳市。面积2798平方千米。人口73.1万。辖12镇、4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北魏置淅川县,治今淅川县城南马蹬(已被丹江口水库淹没),属顺阳郡。因境内淅水得名。西魏改顺阳郡为南乡郡。北周废淅川县。隋开皇初废南乡郡。唐武德三年(620年)复置淅川县,为淅州治。贞观八年(634年)废。五代梁再置淅川县,属邓州。元初废。明成化八年(1472年)又置淅川县,属南阳府,治今淅川县老城。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升为淅川厅,属南阳府;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又升为淅川直隶厅,属河南省。1913年降为淅川县,属豫南道。1914年属汝阳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949年属南阳专区。1960年迁治上集(今城关镇)。1969年属南阳地区,1994年属南阳市。地处低山丘陵区,丹江、淇河、老鹳河、滔河、刁河流经境内,中部和东南部有丹江口水库。属北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农产小麦、玉米、稻、花生、棉花、小辣椒、猕猴桃、龙须草、柑橘等。矿产有大理石、石膏、石英、耐火土、蓝石棉、沙金、磷等。工业有化工、冶金、采掘、工艺美术、机械、建材、印刷等。邓西公路斜贯全境,209国道斜穿西北境,丹江口水库可通航。古迹有香严寺、法海禅寺、下寺楚墓群、沟湾遗址、下王岗遗址等。


猜你喜欢

  • 双女屿

    即今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东南海中双帆石。《舆地纪胜》卷126万安军:双女石“在城南陵水县界”。《方舆纪要》卷105陵水县:双女屿“在县东百里大海中,去岸半日。周围数十里。两石对峙如人。上有淡水,海舶多

  • 修仁山

    在今广西荔浦县西南。《舆地纪胜》 卷103静江府: 修仁山 “在修仁县西”。《清一统志·平乐府一》: 修仁山 “在修仁县西二十八里。县因以名”。

  • 颍州府

    清雍正十三年 (1735) 升颍州置,属河南省。治所在阜阳县 (今安徽阜阳市)。辖境相当今安徽涡阳、蒙城、霍邱等县以西地区。1912年废。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颍州置,治今安徽省阜阳市。辖境相当

  • 罗来州长官司

    元置,属管番民总管。治所在今贵州罗甸县南。后废。元置,治今贵州省罗甸县南。属八番顺元宣慰司。后废。

  • 崇义场

    即今四川都江堰市东南崇义镇。民国 《灌县志》 卷2: 崇义场 “一名崇义铺,距治三十里。当成、灌、崇宁之冲,为邑东门户。清乾隆末新开河有钟出土,载大明万历四十七年灌县崇义乡朱家观铸,此场名所由仿也”。

  • 幽都县

    唐建中二年 (781) 分蓟县地置,治所在今北京城西南隅。《尚书· 尧典》: “宅朔方,曰幽都。” 孔传: “北称幽……都谓所聚也。” 因得名。与蓟县同城而治,为幽州治所。辽会同初又为幽都府治。开泰元

  • 洛口仓

    一名兴洛仓。隋大业二年 (606) 筑,故址在今河南巩义市东北。因地处洛水入黄河之口而得名。周围二十余里,穿三千窖,每窖可容粮食八千石。十三年 (617) 瓦岗军攻克此仓,并增筑洛口城,周围四十里。又

  • 当利浦

    亦名扬浦,又名沙口堰。在今安徽和县东南十二里,临长江。《三国志·吴书·孙策传》:刘繇渡江治曲阿,遣“张英屯当利口, 以拒(袁)术”。《寰宇记》卷124和州:“当利浦在州东十二里。本名扬浦,晋龙骧将军王

  • 琴德山

    在今贵州思南县西南三十五里。《清一统志· 思南府》: 琴德山 “林木苍翠,洞壑幽胜”。

  • 永宁宣抚司

    元至正中改永宁路置,属四川行中书省。治所在今四川叙永县西南。明洪武四年(1371)降为永宁安抚司,移治今四川叙永县东城。八年(1375)复升为永宁宣抚司,属四川布政使司。辖境相当今四川叙永、古蔺二县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