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清口

清口

①即泗口。又名淮泗口、清河口。古泗水入淮之口。《汉书·地理志》、《水经·济水》 云: 泗水至睢陵县 (今江苏盱眙县西北)南入淮。郦注以为在角城 (今江苏淮阴市西南) 入淮。因泗水一名清水,故名。泗水为中原水运要道,清口扼南北交通咽喉,为历代战争要地。《陈书·吴明彻传》: 太建九年 (577) 北伐,至吕梁,“周遣上大将军王轨将兵救之。轨轻行自清水入淮口,横流竖木,以铁锁贯车轮,遏断船路……明彻仍自决其堰,乘水势以退军,冀其获济。及至清口,水势渐微,舟舰并不得渡,众军皆溃,明彻穷蹙,乃就执”。又 《资治通鉴》: 唐乾宁四年 (897),朱全忠举兵击杨行密,遣将庞师古领徐、宿、宋、滑七万之兵 “营于清口”,皆此。金、元后,黄河夺淮入泗,清口遂为河防要地。明、清时成为黄河、淮水交会之处。

②即古汶水入济之口,在今山东梁山县东南。以下济水即通称清水。《水经·济水篇》: 济水 “又东北过寿张县西界安民亭南,汶水从东北来注入”。郦道元注: “济水又北,汶水注之,戴延之所谓清口也。” 《资治通鉴》: 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 (450),萧斌 “使王玄谟戍碻磝,申坦、垣护之据清口”。即此。

③明清时指淮水入黄河之口为清口。在今江苏淮阴县西南马头镇西北。因淮水经洪泽湖沉淀后水流较黄河之水清而得名。后因黄淮交会处变迁,清口亦随之移位。明万历以前清口只起冲刷黄流的作用,万历后江淮运河北口先与淮河相会,然后经清口与黄河相会,清口不仅为黄淮交会之所,也是粮运咽喉之地,为南北漕运重地。


(1)古泗水入淮之口。又称泗口、清河口,因古泗水一名清水,故名。在今江苏省淮安市西北。地当南、北交通咽喉,淮上军事要地,屯兵戍守。南朝陈太建十年(578年),吴明彻为北周王轨败于清口;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韩世忠控扼清口以御金。皆指此。金、元以后黄河夺泗入淮,清口遂为河防要地。潘季驯《河防一览·河防险要》:“清口乃黄、淮交会之所。”(2)古汶水入济之口。在今山东省梁山县东南。此下济水即通称清水。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450年),萧斌使申坦、垣护之据清口,即此。


猜你喜欢

  • 文昌堰

    在今江西临川市东。《方舆纪要》卷86抚州府临川县:文昌堰“在府城东,汝水之浒。唐宋时堰水溉田”。

  • 上龙州长官司

    元置,属管番民总管。治所在今贵州罗甸县西南上隆。后废。

  • 河口镇

    ①即今山西岚县北河口乡。《清一统志·太原府二》 “东村镇” 条下: 河口镇 “在县北”。②即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南河口村。为黄河渡口。清王庆云 《石渠余记》 卷5: 吉兰泰盐 “向由船运至山西省北……磴口

  • 羊肠山

    ①在今山西古交市东南。《元和志》卷13交城县:“羊肠山在县东南五十三里,石磴萦委若羊肠,后魏于此玄仓,今岭上有故石墟,俗云太武帝避暑之所。”《方舆纪要》卷40交城县:羊肠山“亦谓之万根谷山”。②在今江

  • 智州

    ①隋开皇十八年 (598) 改利州置,治所在今越南河静省义静西南。大业初废。②唐武德四年 (621) 改高州置,治所在望江县(今安徽望江县)。七年 (624) 废。③唐武德五年 (622) 改义州置,

  • 西关

    ①故址在今安徽巢湖市东南三十里七宝山上。三国魏筑,与东关相对峙。《方舆胜览》卷48无为州:七宝山“在巢县。濡须山谓之东关,七宝山谓之西关”。《明史·地理志》 无为州巢县:“东南有七宝山,与含山县濡须山

  • 都鲁河

    金作徒笼古水、秃答水。在今黑龙江省萝北县西。为松花江支流。《清一统志·吉林一》 “屯河” 条下: 都尔河 “在 (宁古塔) 城东北一千一百余里。源出都尔窝集,俱南流入混同江”。又称啚勒河。《钦定盛京通

  • 三正铺

    亦作三真铺。明置,即今四川万县市西三正镇。清以后裁。

  • 船城

    即今辽宁辽阳县西山川城。《清 一统志 ·奉天府二》: 船城 “在辽阳州西六十里。周一里有奇,俗传元时养鹰处”。

  • 巫山县

    隋开皇三年(583)改巫县置,属信州。治所即今四川巫山县。《旧唐书·地理志》 巫山县:“隋加‘山’字, 以巫山硖为名。”大业初属巴东郡。唐属夔州。《新五代史·前蜀世家》:永平四年(914),“荆南高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