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清溪道

清溪道

古道路名。亦作清溪关路。唐自四川西部通向云南的重要道路。系在汉灵关道的基础上不断展筑而成。起自黎州 (今四川汉源县北清溪镇) 渡大渡河南行,出清溪峡 (今四川汉源县西南),沿越嶲河谷,越小相公岭,转安宁河,经西昌、会理,渡金沙江,南抵云南之大姚、姚安、祥云,西通大理。乾元中置关于清溪峡,为控扼南诏重地。《新唐书·韦皋传》: “由黎州出邛部,直云南,置清溪关,号曰南路。”


唐代自黎州(治今四川汉源县西北),渡大渡河而南,出清溪峡之清溪关至嶲州,再至南诏首都阳苴咩城的交通要道,清溪关为此道要隘,故名。又称“南道”(《新唐书·韦皋传》)或“南路”(《蛮书·云南界内途程》),以唐南往而言。黎州而北出邛崃关通往雅州、成都府。自今四川省汉源县南出大相岭山脉之大关,渡大渡河,南出甘洛、汉源二县交界之深沟(即唐清溪关),沿越西河,逾小相岭,溯安宁河,经今西昌市、会理县,渡金沙江,抵云南省姚安县,西至大理市。为唐与南诏使者往来要道,双方多次用兵亦常取此道。早于秦汉时已渐开通,经历代修治展筑而成。唐中叶后,屡经开修,贞元年间“韦皋凿青溪道以和群蛮,使道蜀入贡”(《新唐书·突厥传》)。北宋初期仍与大理通道,熙宁以后渐趋冷落,南宋以后闭塞。


猜你喜欢

  • 百尺口

    又名百尺河。上承今河南鹿邑县之百尺沟,经安徽亳州市东南入涡。《元史·宪宗本纪》:五年(1255)秋九月,“张柔会大帅于符离。以百尺口为宋往来之道”。在今河北省宁晋县东北。为古百尺沟流经处。

  • 东路左翼中旗

    即蒙古车臣汗部左翼中旗。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肯特省巴特瑙饶布东。

  • 苕溪驿

    在今浙江湖州市城区。《方舆纪要》 卷91湖州府: 苕溪驿 “在府城南。明初置,嘉靖三十一年迁于城内”。清康熙十八年 (1679) 裁撤。

  • 边渡口镇

    即今河北高阳县东南三十里边渡口乡。清同治《畿辅通志》卷47高阳县图:东南有西边渡口。

  • 马剌长官司

    明永乐五年(1407)置,属盐井卫。治所在今四川盐边县西北惠民乡(长官司)。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改为副长官司。

  • 槠山

    在今江西丰城市东。《寰宇记》 卷106洪州丰城县: 槠山 “在县东六十里。产槠木,有磐石可坐百人,上有徐孺子读书台”。

  • 龙州军民指挥使司

    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升龙州军民千户所置,属四川都司。治所在今四川平武县。后复为龙州。

  • 乌蛮滩

    在今广西横县东六十里郁江中。清雍正《广西通志》卷15:乌蛮滩“在(横)州东六十里。极险。上有伏波祠,因改为起敬滩”。

  • 辽中京遗址

    在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大明镇附近。辽统和二十五年(1007)建,为中京道大定府治,又为辽陪都之一。《辽史·地理志》:“皇城中有祖庙,景宗、承天皇后御容殿。城池湫湿,多凿井泄之,人以为便。”宋王曾《上契丹事

  • 清音水

    在今江西宁都县北。《方舆纪要》 卷88赣州府宁都县: 清音水 “源出东北天株山,过径步、钓峰、绵口、陈池、城口、崔坊,会王观渡诸处而入西江”。《清一统志· 宁都州》: 清音水 “在州北二十里。源出天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