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渑池县

渑池县

一作黾池县。秦置,属三川郡。治所在今河南渑池县西十三里朱城。西汉景帝中元二年 (前148) 徙治今渑池县西十六里,属弘农郡。东汉建安中移治蠡城 (今河南洛宁县西)。北魏太和十一年(487) 改为北渑池县,还治今渑池县西十三里,为渑池郡治。隋开皇初复为渑池县,属熊州。大业元年(605) 移治新安驿 (今渑池县东二十五里)。三年(607) 属河南郡。十二年 (616) 移治大坞城 (今渑池县北十五里)。唐属谷州,贞观三年 (629) 移治双桥 (即今渑池县)。显庆二年 (657) 属洛州 (后改河南府)。金末升为韶州。元复为渑池县,属河南府路。明属河南府。民国初属河南河洛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


(渑miǎn) 在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北与山西省交界。属三门峡市。面积1368平方千米。人口33.3万。辖5镇、11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水经注·穀水》:“因崤黾之池以目县。”《禹贡》云:“渑当作‘黾’水虫也。城西有池,注水即生,因名渑池。”战国属韩,后入秦。《史记·六国年表》:赵惠文王二十年“与秦会黾池”,即此。秦置渑池县,治今渑池县城西朱城村,属三川郡。《大明一统志》:渑池“在渑池县治北,黾似蛙而腹大,池有此,因名”。汉属弘农郡。三国魏徙治蠡城(今洛宁县境),属弘农郡。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改渑池县为南渑池县;另置北渑池县(今渑池县西),为渑池郡治。西魏为河南郡治,大统十一年(545年)又移县治于秦、汉旧县。北周大象中废河南郡。隋开皇初复改渑池县。大业元年(605年)移治今县城东,十二年又移治大坞城(今渑池城北),属河南郡。唐贞观三年(629年)又迁治于双桥(即今渑池县城),属洛州。开元后和五代属河南府。宋、金因之。元属河南府路。明、清属河南府。1913年属豫西道,1914年属河洛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936年与新安市合并为铁门县,同年复渑池县。1949年属陕州专区,1952年属洛阳专区,1969年属洛阳地区,1986年属三门峡市。地处豫西山地和黄土丘陵区。黄河流经西北边缘,涧河流经中部,北涧河、后涧河北流注入黄河。属南温带半干旱气候。农产小麦、玉米、烟叶等。矿产有煤、铝土、铁、石英等。工业有煤炭、水泥、耐火材料、化工、酿酒等。陇海铁路、310国道、南韩公路经过县城。名胜古迹和纪念地有仰韶遗址、秦赵会盟台、八路军兵站旧址等。


猜你喜欢

  • 万额山

    在今云南会泽县北。《方舆纪要》卷73东川军民府:万额山在“府治北二里。其形上阔而下锐,如猪首然”。

  • 浔中

    一作中。 在今河南巩义市西南。《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前520) 春,“二师围郊。癸卯,郊、溃”。 杜预注: “河南巩县西南有地名中。” 又《水经·洛

  • 大黑山台

    明置,属广宁卫。即今辽宁黑山县大虎山镇。明《辽东志》卷3:镇远堡“大黑山台”。即此。

  • 干安府

    又作父安府。明永乐五年(1407)属交趾布政司。治所在衙仪县(今越南中部义静省宜春)。辖境相当今越南义静省大部分地。宣德二年(1427)以后地入安南。

  • 贡城戍

    南朝梁武帝置,在今安徽五河县西五十二里东刘集镇附近。北魏改名虹城。

  • 参柳河

    即今辽宁锦州市西南小凌河。《汉书·地理志》 柳城县: “参柳水北入海。” 即此。

  • 苍峪山

    在今河南卫辉市西北四十里。《水经·清水注》:“仓水出西北方山西仓谷,谷有苍玉珉石,故名焉。”《清一统志·卫辉府一》:苍峪山,“《县志》:一作苍山。中有棋盘山、龙化岩、塔儿冈、白龙潭”。

  • 刘村寨

    在今山西阳城县北。清同治《阳城县志》卷4有刘村堡。

  • 卢洪江

    在今湖南东安县东北。《明史·地理志》东安县:“又有卢洪江,源出县北九龙岩,经城东,下流入湘水。”

  • 那曲县

    在西藏自治区北部。属那曲地区。面积1.6万平方千米。人口8.3万。辖1镇、19乡。县人民政府驻那曲镇。那曲,系用汉字译写的藏语地名,意为“黑河、黑水”。名称源于流经境内怒江上游的那曲(河)。清代曾把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