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温县

温县

春秋时晋置,治所在今河南温县西南三十里古温城 (今上苑村北)。《左传》: 昭公三年 (前539),晋赵子文曰: “温,吾县也”,即此。西汉属河内郡。东魏改属武德郡,天平中徙治今温县北。北齐废。隋开皇十六年 (596) 复置,属怀州。大业初属河内郡,十三年 (617) 徙治李城 (今温县)。唐属孟州,武德四年 (621) 改为李城县,同年复名温县。明属怀庆府。民国初属河南河北道。1930年直属河南省。


在河南省西北部、黄河北岸。属焦作市。面积463平方千米。人口42.1万。辖8镇、5乡。县人民政府驻温泉镇。周畿内温国。春秋晋置温县,治今温县城西南。因温国为名。一说以境内温泉得名。《春秋》隐公三年(前720年):“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庄公十九年(前675年):“秋,五大夫奉子颓以伐王,不克,出奔温”,即此。北齐废。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置,属怀州。大业十三年(617年)移治李城(即今温县县城)。唐武德四年(621年)改名李城县,同年复名温县,属怀州。显庆二年(657年)属洛州。会昌三年(843年)属孟州。金因之。元属怀庆路。明、清属怀庆府。1913年属豫北道,1914年属河北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949年属平原省新乡专区,1952年属河南省新乡专区。1960年废入沁阳县,1961年复置。1969年属新乡地区,1986年改属焦作市。地处黄河冲积平原,中部高、南北低。黄河、沁河分别流经南部和北部边缘。属南温带半干旱气候。产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特产山药、地黄、菊花、牛膝“四大怀药”。有机械、化肥、纺织、造纸设备等厂。温济地方铁路和新孟、温沁公路经此。古迹有慈胜寺(大吴庙)、司马懿故里及其祖茔“三陵墓”、汉代烘范窑遗址、梁所遗址、东周盟誓遗址等。陈家沟为陈氏太极拳发源地。


猜你喜欢

  • 姚暹渠

    又名白沙河、巫咸河、盐水。在今山西南部。源于夏县南中条山,西南流经运城市盐池北,至永济市境入五姓湖。《宋史·河渠志五》: “后魏正始二年都水校尉元清引平坑水西入黄河以运盐,故号永丰渠。周、齐之间,渠遂

  • 十三站

    清改明十三山驿置,即今辽宁凌海市东北石山镇。清杨宾《柳边纪略》卷2:“大凌河三十里至十三站,四十里至闾阳驿。”后金天聪二年(1628)毁十三站以东墩台,即此。在今辽宁省凌海市东北石山镇。后金天聪二年(

  • 米仓关

    南宋置,属难江县。在今四川南江县东北二百十里米仓山上。《元史·李进传》:戊午年(1258)“秋九月,道由陈仓入兴元,度米仓关,其地荒塞不通,进伐木开道七百余里”。在今陕西省南郑县南。元李进征蜀,度米仓

  • 大头城

    在今四川富顺县东南八十五里,滨临沱江。东距怀德镇、西距赵化镇各十五里。南宋于江边虎头山建虎关城。山下集市遂名大虎头城,简称大头城。后因沱江水患,迁集市于今大城乡。

  • 上岸

    指今中南半岛南部及马来半岛。宋赵汝适《诸蕃志》卷下:“俗分诸国为上、下岸,以真腊、占城为上岸,大食、三佛齐、阇婆为下岸。”上、下岸或以马六甲海峡为准而区分。

  • 张关山

    在今四川重庆市渝北区东张关乡境。清嘉庆《四川通志》卷11江北厅:张关山“在厅东北一百八十里。高五里,岭长十里。上有天池、岩峰二洞,高深莫测。元末,土寇张坤氏盘踞其中,故名”。明初立新兴铺。清乾隆二十一

  • 龙泉谷

    在今青海西宁市西。《新唐书·吐蕃传》:刘元鼎“逾湟水,至龙泉谷,西北望杀胡川,哥舒翰故垒多在”。

  • 南广关

    今四川宜宾市东长江南岸南广镇。地当南广河注入长江处,地势险要。清光绪 《叙州府志》 卷13庆符县: 南广关在 “县东北一百三十里。今设巡役,稽查滇铜、蜀盐”。

  • 盐津县

    1917年改盐井渡行政委员置,属云南省。治所在盐井渡 (今云南盐津县城南郊的老街)。民国《云南盐津县地志资料》: “按 ‘盐津’ 二字即盐井渡三字之义,特简而文雅。” 1931年县治稍北移至官田坝 (

  • 毕力术江

    即今青海境内通天河。《方舆纪要》卷64罕东卫:毕力术江“在卫西。宣德九年,罕东别部扎儿加邀劫使者,命刘广等讨之。广使指挥祁贤先以百骑往觇敌,行月余,渡毕力术江,扎儿加惧,诣贤自归,诏宥之。《志》云: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