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城
①在今陕西渭南市东北。《寰宇记》卷29下邽县:故甘泉城“在县(今渭南市北下吉镇)东南四十里。以此地水多咸苦,城中井泉美,遂名甘泉。亦谓之夏王城,俗传赫连勃勃所筑”。
②在今甘肃会宁县东南。《方舆纪要》卷59巩昌府通渭县:甘泉城“在县东北九十五里。宋元丰中置城于此,为戍守要地”。
又名夏王城。在今陕西省渭南市东北。《太平寰宇记》:“以此地水多咸苦,城中井泉美,遂各甘泉。亦谓之夏王城,俗传赫连勃勃所筑。”
①在今陕西渭南市东北。《寰宇记》卷29下邽县:故甘泉城“在县(今渭南市北下吉镇)东南四十里。以此地水多咸苦,城中井泉美,遂名甘泉。亦谓之夏王城,俗传赫连勃勃所筑”。
②在今甘肃会宁县东南。《方舆纪要》卷59巩昌府通渭县:甘泉城“在县东北九十五里。宋元丰中置城于此,为戍守要地”。
又名夏王城。在今陕西省渭南市东北。《太平寰宇记》:“以此地水多咸苦,城中井泉美,遂各甘泉。亦谓之夏王城,俗传赫连勃勃所筑。”
①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北。《新唐书·朱泚传》:兴元初,“张光晟以精兵壁九曲,距东渭桥十里,密约降于晟”。②指今青海东南部黄河湾曲处。《旧唐书·吐蕃传》:睿宗时,“杨矩为鄯州都督,吐蕃遣使厚遗之,因请河西九
唐南诏置,属会川都督府。治所在今四川布拖县(特木里)。一说在今美姑县。《元史·地理志》 里州:“蒙诏时落兰部小酋阿都之裔居此,因名阿都部。”北宋属建昌府。元改置里州。
唐武德元年 (618) 置,治所在郿县 (今陕西眉县)。辖境相当今陕西眉县地。三年 (620)废。唐武德元年(618年)置,治斜谷城(今陕西眉县)。辖境相当今陕西省眉县一带。三年废。
即今河北邯郸市北输元河。《方舆纪要》卷15邯郸县: “输鼋河在县西北二十里。或云,洺河支流也。其水秋夏之交,散注田畴,或抵城下,与沁水同流。相传元至正间有龙鼋斗于泽中,龙胜而鼋负,因名。”
即乌第河。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北部乌得河。清康熙《平定罗刹方略》卷2:康熙二十四年(1685)七月,“将军萨布素等奏:无底儿河罗刹鄂衣多里遣宜番等四人,来诱俄乐春立克顶格等,被擒送到”。
在今海南省临高县东十里。《方舆纪要》卷105临高县: 美龙滩“水自石巅泻下,高数寻,形如曳练。下有潭,深不测。滩上黑石平铺,可容百余人”。
旧名莫高窟,俗名千佛洞。在今甘肃敦煌市东南三十里鸣沙山东麓。清光绪庚子 (1900) 王(圆录) 道士在扫除积沙时,发现一石室 (藏经洞),内藏书卷极富,从西凉建初元年 (405) 至北宋至道元年 (
即今山东平度市南五十里兰底镇。清道光《平度县志》卷9有兰底。
明嘉靖三十三年 (1554) 建,在今广东阳东县东北合山镇北。《方舆纪要》 卷101阳江县:莲塘堡 “在县西六十里。防阳春、恩平六山浪贼路”。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筑,在今广东省阳江市东北。
在今四川红原县东南。清置七布寨土百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