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司马坂
一名白马山。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三十里。《资治通鉴》:隋大业九年(613),杨玄感反,遣杨玄挺率千人为前锋向洛阳,“玄挺自白司马坂逾邙山南入”。《旧唐书·太宗纪》:贞观十一年(637)九月,河溢,“毁河阳中潬,幸白司马坂以观之”。即此。
一名白马山。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三十里。《资治通鉴》:隋大业九年(613),杨玄感反,遣杨玄挺率千人为前锋向洛阳,“玄挺自白司马坂逾邙山南入”。《旧唐书·太宗纪》:贞观十一年(637)九月,河溢,“毁河阳中潬,幸白司马坂以观之”。即此。
亦作不期山。在今山东青岛市城阳区东北。《汉书·武帝纪》:太始四年(前93)“夏四月,幸不其”。《水经·潍水注》:逢萌“浮海至辽东,复还。在不其山隐学”。《寰宇记》卷20即墨县引《三齐记》云:“郑玄教授
即今浙江象山县南三门湾口之花岙岛。《方舆纪要》卷92象山县:大佛头山在“县南百五十里海中。其地名南田,海中十洲,此为第一。日本入贡,每望此山为响导”。明嘉靖时设兵戍守。古岛屿名。即今浙江省宁海县东南海
①在今河北保定市南。《明一统志》 卷2保定府: 莲花池 “在府治南。元守帅张柔开凿,中有看花亭,又有柳塘、西溪、北潭,皆引鸡水为府中胜概”。②在今河北沙河市北。《清一统志·顺德府一》:莲花池 “在沙河
北宋改龙州判官置,属龙州。治所在今四川平武县北三十里。元至正间改为宣慰司。
①即今北京市西北颐和园内万寿山。元称瓮山,相传有老人凿石得瓮而得名。为元通惠河主要水源。《元史·河渠志》: “白浮瓮山,即通惠河上源之所出也。” 清乾隆十六年 (1751) 改名万寿山。②在今陕西紫阳
①秦亡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都彭城 (今江苏徐州市)。辖境相当今江苏、浙江全境,河南东南部,山东南部,安徽淮河以北及东南部地区。西汉高帝四年 (前203) 为刘邦所灭。②西汉高帝五年 (前202) 封
①秦都咸阳时置,在今陕西西安市西渭水以南、终南山以北。秦惠文王时即开始兴建。至秦始皇时,先后在上林苑中修建了朝宫和宏伟壮丽的阿房宫前殿,还修建了大量的离宫别馆。西汉初荒废。武帝时复加拓展,周围扩至二百
亦作杜林、桂林、徒林。西周地,在今陕西麟游县西北漆水河发源处。《太平御览》卷890引《竹书纪年》:“夷王猎于杜林,得一犀牛。”雷学淇《考订竹书纪年》卷4:“杜林,近本俱讹作社林。”《国语·晋语》 作徒
即今四川合川市东南沙溪。清光绪《合州志》卷4:沙溪庙“距城三十里”。
山出白土,俗名灰山。在今辽宁沈阳市东北四十里。《方舆纪要》 卷37沈阳中卫 “东牟山 “条下: “辉山在卫东北四十里,层峦叠嶂,为诸山之冠。” 《清一统志 · 奉天府一》: 辉山 “层峦叠嶂,为诸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