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白杨镇

白杨镇

即今河南宜阳县南三十里白杨乡。清光绪《宜阳县志》卷3《镇集》:有“白扬镇”。1947年河南革命根据地在此置宜南县。


(1)在江西省瑞昌市东北部,东濒赤湖。面积62平方千米。人口1.9万。镇人民政府驻黄桥,人口 2000。以境内白杨畈地片得名。1949年属白杨等乡。1958年设黄桥公社,1984年改白杨乡,1989年置镇。产稻、棉花等。有拉链、羊毛衫、味蛋、榨油等厂和铜矿、金矿、渔场。有集贸市场。武九铁路、九界公路经此。(2)在河南省宜阳县东南部。面积66.5平方千米。人口4.2万。镇人民政府驻白杨村,人口1.1万。传村中曾有一棵大白杨树。明、清均有重兵戍守,称白杨戍。清同治年间,为防御匪患筑寨镇守,改名白杨镇。1947—1949年为宜阳县驻地。1956年建公社,1983年改乡,1998年置镇。产蔬菜、烟叶。有化工、机械、工艺美术等厂。有公路北通县城。名胜古迹有关帝庙、山陕庙、玉皇庙、白云阁、大龙台、金觉桥、惠明庵院等。


猜你喜欢

  • 大象山

    在今福建福州市东南。《清一统志·福州府一》:大象山“在闽县东南五十五里,为城南巨障,下瞰马头江”。

  • 大虫江

    即今辽宁凤城市东北叆河。为鸭绿江支流。清《满洲源流考》卷15引《元一统志》:“大虫江在辽阳路,发源县东南龙凤山分水岭下,东南流经废博索府(即婆速府),南流合于鸭绿江。”

  • 淅川厅

    清道光十二年 (1832) 改淅川县置,属南阳府。治所在今河南淅川县西南老城。1913年改为淅川县。1961年移治今淅川县 (城关镇)。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升淅川县置,治今河南省淅川县西南老城,

  • 长垱口

    即今湖北仙桃市东北二十六里长埫口镇。清光绪《湖北全省分图》:沔阳州(治今沔城镇)东北有长垱口。

  • 卓尼设治局

    1937年以卓尼土司辖地置,属甘肃省。治所即今甘肃卓尼县。1950年改为卓尼自治区。1953年设卓尼县。以清卓尼土司而得名。1939年由卓尼土司辖地改置,治卓尼(今甘肃卓尼县柳林镇)。1950年升卓尼

  • 竹崎镇

    亦作竹岐。即今福建闽侯县西竹岐镇。旧属侯官县,明、清置巡司于此。

  • 湄城

    亦作郿城。即今安徽淮南市东永平岗。《水经·淮水注》: 淮水“又东径梁城,临侧淮川,川左有湄城”。《梁书·武帝纪》: 普通五年 (524) 十月,伐魏,“定远将军太守曹世宗破曲阳城。甲辰,又克秦墟。魏郿

  • 山阳国

    ①西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分梁国置,立梁孝王子定为山阳王。治所在昌邑县(今山东巨野县南六十里)。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国除,改为山阳郡。宣帝竟宁元年(前33)复为山阳国。西晋泰始初改为高平国。②

  • 钦察国

    亦作钦叉、乞卜察兀惕、可弗叉。都城在今俄罗斯乌拉尔河与伏尔加河下游之间、里海北岸。公元1237年为蒙古窝阔台所灭。《元史·太宗纪》:九年 (1237),“蒙哥征钦察部,破之,擒其酋八赤蛮”。其地划入拔

  • 银瓮 (甕) 峡

    在今甘肃两当县东二十里。杜甫《洗兵马》 诗: “复道诸山得银瓮。” 指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