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碌镇
即今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1961年昌江县迁治于此。1987年改设昌江黎族自治县。
在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中部、石碌岭北麓、石碌河两岸。县人民政府驻地。面积285平方千米。人口7.4万,大部分为黎族。镇人民政府驻石碌,人口1.6万。清乾隆年间曾开采铜矿。因石碌河水含有铜矿,氧化变绿,因绿与碌同音,故名石碌。1961年始为昌江县治。1987年置镇。2002年太坡镇并入。产稻、甘蔗、西瓜等。有海南铁矿、机械维修等厂。石碌—三亚铁路的起点站。225国道经此。
即今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1961年昌江县迁治于此。1987年改设昌江黎族自治县。
在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中部、石碌岭北麓、石碌河两岸。县人民政府驻地。面积285平方千米。人口7.4万,大部分为黎族。镇人民政府驻石碌,人口1.6万。清乾隆年间曾开采铜矿。因石碌河水含有铜矿,氧化变绿,因绿与碌同音,故名石碌。1961年始为昌江县治。1987年置镇。2002年太坡镇并入。产稻、甘蔗、西瓜等。有海南铁矿、机械维修等厂。石碌—三亚铁路的起点站。225国道经此。
即赛音诺颜部右翼末旗。旗府驻地今蒙古国巴彦洪古尔省博木博果尔一带。
①西晋置,属九真郡。治所在今越南清化省清化县东南。隋开皇十八年 (598) 改为隆安县。②东晋义熙初置,为汶阳郡治。治所在亭子山下(今湖北远安县西北旧县镇)。北周改为远安县。③北齐置,属齐安郡。治所在
在今贵州毕节市东二里。《明一统志》 卷88毕节卫: 响水河 “在卫城东。悬崖飞瀑数十仞,有声如雷,下注成河”。《方舆纪要》 卷123毕节卫指挥使司: 响水河 “ 《志》 云,河源有三,合流为一,南入落
在今山西晋城市东南。《水经·沁水注》:“丹水又东南流注于丹谷。”《魏书·孝庄纪》:北魏永安三年(530),“(源)子恭仍镇太行丹谷”。其后,“尔朱兆寇丹谷,……源子恭奔退”。均此。在今山西省晋城市东南
在今海南澄迈县北。《方舆纪要》卷105澄迈县:“石鼓岭在县(治今老城镇)南七十里。岭上有二石,扣之若钟鼓然,声闻里许。”
在今陕西洛南县西北四十里黑潭村。明崇祯九年 (1636),蜀将杨玉振战殁于此。
即今云南红河县西南乐育乡。清道光元年(1820)后为思陀土司治所。
南朝梁置,属清远郡。治所在今广东清新县西北。隋开皇十年 (590) 废。古县名。南朝梁置,治今广东省清远市西北。属清远郡。隋开皇九年(589年)废。
即今新疆乌什、阿合奇县境之托什干河。《新唐书·地理志七下》: “至小石城,又二十里至于阗境之胡芦河。”
1935年1月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由柞水县析置,治红岩寺(今陕西柞水县东红岩寺)。同年7月红军北上抗日,县制撤销。旧县名。(1)鄂豫皖苏区设。1929年由安徽省金寨县南部及霍山县西部燕子河一带析置。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