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锥壁
在今山西永济市虞乡镇东中条山支峰石锥山上。《资治通鉴》:南朝梁大通二年(528),魏长孙稚“使其子子彦与侃帅骑兵自恒农北渡,据石锥壁”。胡注引《五代志》:“河东郡虞乡县有石锥山,于此筑垒壁也。”
在今山西省永济市虞乡东中条山支峰石锥山上。《资治通鉴》:南朝梁大通二年(528年),魏“长孙稚使其子子彦与杨侃帅骑兵自恒农北渡,据石锥壁”,即此。
在今山西永济市虞乡镇东中条山支峰石锥山上。《资治通鉴》:南朝梁大通二年(528),魏长孙稚“使其子子彦与侃帅骑兵自恒农北渡,据石锥壁”。胡注引《五代志》:“河东郡虞乡县有石锥山,于此筑垒壁也。”
在今山西省永济市虞乡东中条山支峰石锥山上。《资治通鉴》:南朝梁大通二年(528年),魏“长孙稚使其子子彦与杨侃帅骑兵自恒农北渡,据石锥壁”,即此。
一名武州山。在今山西大同市西。《隋书·地理志》: 马邑郡云内县有武周山。《寰宇记》卷51鄯阳县引 《冀州图经》: “武周山在郡西北,东西数百里,南北五十里,山之南面千仞壁立。” 著名的云冈石窟即在此。
明宣德三年(1428)置,属金峒安抚司。治所在今湖北咸丰县北。后废。
即今四川都江堰市西北白沙乡。《清一统志·成都府二》:白沙河镇“在灌县西北。本朝雍正七年置巡司,乾隆二十一年裁”。
元初称大理国为哈剌章,又作合剌章。拉施特丁 《史集》: “契丹之南有国,契丹人名曰大理,或曰大国,蒙古人名之曰哈剌章。” 哈剌章亦专指今云南大理市。《马可波罗行纪》: “从押赤城首途后,西向骑行十日,
唐贞观六年 (632) 置,属越州。治所在今广西北海市境。八年 (634) 属廉州,十二年(638) 废。古县名。唐贞观六年(632年)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南。属越州(后改为廉州)。贞观十二年
在今河南泌阳县东北五十里。《汉书·地理志》 南阳郡舞阴县:“中阴山,瀙水所出,东至蔡入汝。”
在今山西汾阳县西北六十里。置关岭上,凭高为险。明宣德中置巡司于此。清乾隆二十一年 (1756) 裁。
春秋戎邑。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南。《左传》: 僖公十一年 (前649) 夏,“扬、拒、泉、皋、伊、雒之戎同伐京师,入王城,焚东门”。杜注: “今伊阙北有泉亭。”
在今青海乐都县东三十里湟水北岸。《宋史·地理志》 乐州: 通湟砦,“故啰抹通城,元符二年收复,三年赐名”。吐蕃筑,在今青海省乐都县东南。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改通湟
①在今河北任县南。《方舆纪要》卷15任县:龙冈山,“《志》云:其山冈脊横亘,东西长二十里。盖西山之脉,蜿蜒于郡北,与石井、鹿城诸冈,互相接续”。②在今陕西南郑县西北。《隋书·地理志》:南郑县有龙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