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红山

红山

①在今河北赤城县西北。《方舆纪要》卷18马营堡:红山“在堡东南二十里。山高险,石色多赤。下有红泉,东流合大河入龙门峡”。

②在今河北永年县(临洺关)西南,与武安市接界处。《方舆纪要》卷15广平府永年县:红山“踞紫山之北,山形延袤,回峰环涧,互相映带,下有屯曰丰稔屯”。

③在今内蒙古赤峰市区东北隅。1935年在红山后首次发现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原始文化遗址。“红山文化”即以此而得名。

④在今河南舞阳县西北。西汉曾置红阳侯国于此。

⑤在今广西南丹县西南。《方舆纪要》卷109那地州:红山“在州东南”。

⑥亦名红石峡或雄石峡。在今陕西榆林市北。《清一统志·榆林府》:红山“在榆林县北十里。环拱若屏,上皆红石,落日返照,霞采烂然。山之两崖为红石峡,榆溪、獐河汇流其中。其上有款贡城、镇北台、易马台,昔李继迁葬其祖彝昌,障水别流,凿石为穴,既葬复引水其上,疑即此峡也。明巡抚郑汝璧改名雄石峡”。

⑦在今新疆乌鲁木齐市红山嘴。清《三州辑略》卷1:红山“在巩宁城东南三里。山高里许,周宽数里,峭壁悬崖,形如蟾蜍昂首,南面陡坡直上山巅,建玉皇庙一座,旁堆鄂博,东南为望祀博克达山之所。……每岁四月十五日,居民商户车马云屯,杂技百工靡不聚集,为塞上一胜会也。南北两路均称乌鲁木齐为红庙子,本此”。


(1)山名。(1)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城区东北近郊。五峰并连,呈南北走向。山体由赭色花岗岩组成,故名。蒙古语称乌兰哈拉,意即“红色山峰”。最高峰海拔746米。山顶有战国燕古长城遗址。北麓和东麓发现新石器时代典型文化遗址多处,考古命名为红山文化。1964年后进行景区建设,已成为风景区。(2)又称虎头山或虎头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中心、乌鲁木齐河东岸。海拔910米。巍峨屹立,气势雄伟。因山岩呈赭色,故名。山顶原有玉皇阁和镇龙塔,山麓有大佛寺、北斗宫和地藏寺。玉皇阁及山下古庙群相继被毁,古塔至今仍耸立山巅。建国后,引水上山,植树造林,山下修建了台阶公路。为乌鲁木齐市的象征。(2)集镇名。在云南省巧家县城东北部。红山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620。因盛产蜡虫,以“满山红”之意得名。顾姓最先居此,又名顾红山。主产玉米、薯类、稻、小麦、豆类。特产蜡虫、核桃。有运输、手工编织、粮油加工等企业。有公路通县城。

乌鲁木齐市红山宝塔


猜你喜欢

  • 连口

    即涟口(涟水入淮之口)。今江苏涟水县。《魏书·高祖纪上》:太和四年(480),数路军南侵,“将军元泰二将出连口”。即“涟口”。

  • 泽潞

    唐方镇名。至德元年 (756) 置,治所在潞州 (今山西长治市),领潞、泽、邢、洺、磁五州,相当今山西沁县沁水以东地区及河北巨鹿、丘县以西至太行山。大历后改为昭义军。唐方镇名。至德元载(756年)置,

  • ①在今山东平原县境。汉元朔三年(前126)封济北贞王子刘信于此。元鼎五年(前112)国除。②即訾娄。春秋邾地,在今山东邹城市西南。《公羊传》作“丛”。即“訾娄(1)”。

  • 回龙场

    ①即今四川梁平县西南回龙镇。清光绪《梁山县志》卷3:回龙场在“县西九十里”。②即今四川营山县西北回龙镇。清同治《营山县志》卷4:回龙场在“治西三十里。通蓬州徐家场大道,曾设驿站,驰递文报”。

  • 三利溪

    在今广东潮州市西。《方舆纪要》卷103潮州府海阳县:三利溪“在府城西。导濠水西历潮阳、揭阳二县,回抱曲折,殆将千里,而后入海。三县利之,因名。……《通志》:三利溪,宋元祐间浚,明正统以来,日就湮塞,宏

  • 老竹岭村

    即今安徽歙县东北老竹铺。清乾隆《歙县志》卷1《都鄙》有老竹岭村。

  • 巨桥仓

    在今河北曲周县东北。《史记·殷本纪》:帝纣“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集解》:服虔曰:“巨桥,仓名。许慎曰巨鹿水之大桥也,有漕粟也。”《水经·浊漳水注》:“衡漳又北径巨桥邸阁西。旧有大梁横

  • 兰谷关

    明置,在今云南禄丰县西三十五里。《方舆纪要》卷114禄丰县:兰谷关“在县西,与楚雄府接界。两山夹水,鸟道羊肠, 自县之楚雄者,为必由之路”。

  • 赤山镇

    即今山东荣成市南斥山镇。明置巡司,属文登县。清雍正十二年(1730)移于石岛口(今石岛镇)。在江西省上栗县东南部。面积93平方千米。人口5.3万。镇人民政府驻赤山桥,人口 1930。因附近赤山桥得名。

  • 临洮军

    唐开元中置,属陇右节度使。治所在今青海乐都县。《元和志》 卷39鄯州: 临洮军 “开元中移就节度衙置,管兵五万五千人,马八千四百匹”。后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