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丁酉年 (1357) 改扬州路置,治所在江都县 (今江苏扬州市)。辖境相当今江苏长江以北,宝应以南、仪征以东地。公元1361年改为维扬府。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以扬州府改名,治江都县(
在今河南通许县西。《方舆纪要》卷47通许县:上仓城在“县西八里。五代周世宗所筑,为漕运转输之处”。
战国韩地。在今河南鲁山县西南十四里平高城村。《史记·赵世家》: 惠文王九年 (前290),“赵梁将,与齐合军攻韩,至鲁关下”。汉以后名鲁阳关。即“鲁阳关”。
余暨(今浙江萧山市)、余姚、余杭三县,古人习称三余。《水经·渐江水注》:“汉末,童谣云:‘天子当兴东南三余之间。’”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卷2谓“三余”为余干(今江西余干县)、余姚、余杭。《方舆纪要》卷
在今山东新泰市西六十里。《方舆纪要》卷31莱芜县 “牟城” 条下: “ 《志》 云,县东北六十里有裹头城,俗传汉武登蓬莱,经此筑城。时方簪冠学道,故名。” (按,《纪要》 称,在莱芜县东北六十里,误。
北魏熙平二年(517)分鹑觚县地置,属赵平郡。治所即今陕西长武县。西魏废帝元年(552)改名宜禄县。
又名马鞍山、楚山。在今湖北襄樊市襄阳西南。《水经·沔水注》: 鸭湖 “在马鞍山东北,武陵王爱其峰秀,改曰望楚山”。《寰宇记》 卷145襄阳县: 望楚山 “在县南三里。鲍至 《南雍州记》: 凡三名,一名
在今浙江湖州市城区。《清一统志·湖州府一》: 镇霅楼 “旧名消暑楼,唐贞元中节度使李词建。杜牧有诗。宋淳祐中知州高衡孙改名镇霅”。
1914年由原归绥道的归绥、萨拉齐、清水河、托克托、和林格尔、五原、武川、东胜八县置,属绥远特别区域。治归绥县 (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辖境约当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临河以东,武川、呼和浩特、和林格尔以西
又称达斗拔谷。即今甘肃省民乐县东南扁都口。《资治通鉴》:唐开元十五年(727年),“吐蕃大将悉诺逻寇大斗谷,进攻甘州,焚掠而去”,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