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地名来历>茂陵

茂陵

①西汉武帝刘彻的陵墓,在今陕西兴平市东北十九里南位乡茂林村。始建于建元二年 (前139)。《汉书·武帝纪》: “后元二年,葬茂陵。” 《三辅黄图》: “本槐里县之茂乡,故曰茂陵。” 并迁守陵户于此置茂陵县。后元二年 (前87) 武帝死后葬此。为西汉最大的陵墓。西晋潘岳 《关中记》 云: “茂陵高十四丈,方四十步。” 今测陵高46.5米,顶部东西长39.5米,南北长35.5米,底部东西长231米,南北长234米。附近有李夫人、卫青、霍去病、霍光等陪葬墓,霍云病墓之大型圆雕石刻最著名。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②明宪宗朱见深的陵墓。在今北京市昌平县北聚宝山下。明十三陵之一,在裕陵西一里。


在陕西省兴平市区东15千米处。西汉武帝刘彻墓。为西汉帝王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该地西汉时为槐里县的茂乡,故名。始建于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历时53年,耗资巨大,以全国每年赋税总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于修建陵园。建筑宏伟,墓内殉葬品也极为豪华丰厚。《汉书·贡禹传》载:“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瘗藏之。”相传武帝身穿的金缕玉衣、玉箱、玉杖和武帝生前所读的杂经30余卷,盛入金箱,也一并埋入。茂陵封土,全用夯土打筑,形似覆斗,庄严稳重。今实测陵高46.5米,顶部东西长39.5米,南北长35.5米,底部东西长231米,南北长234米,与《汉书》、《新唐书》记载基本一致。陵园呈方形,东西墙垣430.87米,南北414.87米,墙基宽5.8米,与《关中记》载“茂陵周回三里”基本相符。垣墙原有阙门,除南门已毁外,其他三门尚宛然可见。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茂  陵


猜你喜欢

  • 白登堡

    在今山西阳高县东南二十里大白登镇。《清一统志·大同府》:白登堡“在阳高县南三十里。明永乐中筑,周二里有奇,高三丈,濠深一丈五尺。或云即白登故城”。在今山西省阳高县南。明永乐中筑,周二里有奇,高三丈。

  • 陂头墟

    ①即今江西吉安县东南文陂乡(陂头)。清光绪《庐陵县志》卷3:陂头市“在县南四十里”。②即今广东连平县西北陂头镇。清雍正《广东通志》卷18:连平州有陂头墟。清有千总驻防。

  • 遗遗之门

    又作挺关。战国赵地。在今陕西榆林市西北。《战国策·赵策二》: 牛赞 “至遂胡服,率骑入胡,出于遗遗之门”。又作挺关、扞关。战国赵地。在今陕西省榆林市西北。战国赵牛赞率骑入胡,出于遗遗之门,即此。

  • 八境台

    在今江西赣州市北章、贡二水合流处。建于北宋嘉祐年间(1056—1063),宋郡守孔宗翰作《南康八境图》。苏轼《八境图序》云:“《南康八境图》者,太守孔君之所作也。君作石城,城上楼观台榭,东望七闽,南望

  • 浆山水

    在今江西宁冈县北。《方舆纪要》 卷87吉安府永宁县: 浆山水 “在县 (治今新城镇) 西。来自湖广茶陵州界,东流与拐湖山水、鹅岭水俱汇于双江口,经小江山,萦回百八十里,下接永新江”。

  • 刘顶支线

    即陇海铁路海刘支线。从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西南海州镇)南至刘顶煤矿。1940年建成。1945年拆除。

  • 洙水

    据 《水经注》,源出今山东新泰东北,西流至泰安东南,折西南至泗水县北与泗水合流,西至曲阜城东北又与泗水分流,西经兖州至济宁合洸水,折南注入泗水。后水道有变迁,上源在泰安东南改道西流与柴汶会合北入汶水,

  • 淯川县

    唐武后久视元年 (700) 置,属羁縻淯州。治所在今四川长宁县南境。后废。

  • 茗盈州

    北宋置,属邕州左江道。治所在今广西大新县北全茗镇东茗盈村。元属太平路。明属太平府。民国初属广西镇南道。1916年与龙英、全茗二土州合并设置龙茗县。北宋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大新县北旧茗盈。为邕州所领羁

  • 箪醪河

    即投醪河。在今浙江绍兴城西。《舆地纪胜》 卷10越州: 投醪河 “在府西二百步。一名箪醪河。《旧经》 云,越王句践投醪之所。《水经》云,越王栖会稽,有酒投江,民饮其流,战气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