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伯城
在今河南偃城县南。《方舆纪要》 卷47郾城县: “葛伯城在县南,相传古葛伯国也。” 《资治通鉴》: 唐元和十二年 (817) 二月,“淮西行营奏克蔡州古葛伯城”。即此。
在今河南省宁陵县东北。唐元和十二年(817年)讨吴元济,克此城。
在今河南偃城县南。《方舆纪要》 卷47郾城县: “葛伯城在县南,相传古葛伯国也。” 《资治通鉴》: 唐元和十二年 (817) 二月,“淮西行营奏克蔡州古葛伯城”。即此。
在今河南省宁陵县东北。唐元和十二年(817年)讨吴元济,克此城。
西汉置,属桂阳郡。治所在今湖南临武县东十五里古城渡。《水经·溱水注》: “县侧临 (武)溪东,因曰临武。” 唐如意元年 (692) 改隆武县。神龙元年 (705) 复改临武县,属郴州。五代晋天福四年
在今广东吴川市(梅菉镇)南。清属茂名县,置巡司于此。
北宋初置,治所在江陵府 (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故江陵县城)。雍熙中与荆湖南路合并为荆湖路。至道三年 (997) 又分为荆湖北路。辖境相当今湖北兴山、巴东等县以东,大悟、鄂州、通城等市县以西,远安、荆门、
亦名树枝河。即今新疆和田、策勒二县境之玉龙喀什河。《魏书·西域传》: “于阗城东三十里有首拔河,中出玉石。” 唐杜祐《通典》 卷192:“首拔河,亦名树枝河。或云即黄河也。北流七百里入计戍水,一名计首
1939年析亹源县置,属青海省。治所在八宝寺(今青海祁连县)。以祁连山而得名。1951年改为祁连区人民行政委员会。1952年设立祁连藏族自治区(县级)。1953年改为祁连县。1939年由亹源县析置,治
①在今四川乐山市东二里凌云山大佛岩。东晋常璩 《华阳国志·蜀志》: “时青衣有沫水出蒙山下,伏行地中,会江南安,触山胁溷崖,水脉漂疾,破害舟船,历代患之。(李) 冰发卒凿平溷崖,通正水道。”②又名龟都
在今广东中山市北鸡鸦水东岸白鲤口。清嘉庆中建炮台于此,设千总驻守。
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洛阳城东面正东一门。汉称中东门,魏晋改称东阳门。《资治通鉴》:西晋太康元年(东吴孙皓天纪四年,280),孙皓归降,“琅邪王伷遣使送孙皓及其宗族诣洛阳。五月丁亥朔,皓至,与其太子瑾等
在今贵州瓮安县东。《明史·陈璘传》:万历二十八年 (1600) 征播州杨应龙之乱,应龙子朝栋率众二万渡乌江迎战,璘进军龙溪,“把总吴应龙等陷阵,‘贼’ 大溃,退四牌保儿囤”,即此。在今贵州省瓮安县东。
清置,在今贵州黔西县东南五十里鸭池河滨鸭池乡。为往来通道。旧有外委驻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