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类国
汉西域国名,属西域都护府。都城在今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西巴里坤湖附近。三国时作蒲陆,属魏西域戊己校尉。晋至隋唐先后为鲜卑、柔然、突厥属地。
西域古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巴里坤湖(汉名蒲类海)附近。曾为匈奴右部地,后属姑师。西汉神爵二年(前60年)汉军破姑师,分置车师前后国、蒲类前后国等共八国。东汉时惟蒲类国尚存。人口二千余。营畜牧,兼务农,能作弓矢,出好马。同时有移支国人入居蒲类,勇猛善战,专业游牧。东汉末至隋,蒲类曾先后为鲜卑、突厥属地。
汉西域国名,属西域都护府。都城在今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西巴里坤湖附近。三国时作蒲陆,属魏西域戊己校尉。晋至隋唐先后为鲜卑、柔然、突厥属地。
西域古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巴里坤湖(汉名蒲类海)附近。曾为匈奴右部地,后属姑师。西汉神爵二年(前60年)汉军破姑师,分置车师前后国、蒲类前后国等共八国。东汉时惟蒲类国尚存。人口二千余。营畜牧,兼务农,能作弓矢,出好马。同时有移支国人入居蒲类,勇猛善战,专业游牧。东汉末至隋,蒲类曾先后为鲜卑、突厥属地。
在今陕西乾县北,唐乾陵正南御道西侧。通高6.91米。连同顶盖及底座,合为七节,所以又称七节碑。碑文为武则天撰,唐中宗李显书,约八千字。文字已浸蚀风化。
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清光绪《昌平州志》卷5:“城西六十里禾子涧。”今仍名禾子涧。
元大德元年 (1297) 于蒙阳甸置通西军民总管府,属云南行省。治所在今缅甸掸邦北部孟音。明洪武十五年 (1382) 后废。
元初分无棣县置,属沧州。治所在今河北盐山县东南旧庆云。后并入乐陵县。寻复置。明永乐初避讳,改名庆云县。古县名。蒙古至元二年(1265年)割棣州无棣县之半另置无棣县,治今河北省盐山县东南庆云镇东南五里。
亦作葭芦郡。西魏置,属文州。治所在建昌县(今甘肃文县西南)。隋开皇初废。《元和志》卷22长松县:“芦北故城,在县东五十二里。因葭芦镇为名也。”
即今上海市青浦县东二十六里刘夏村。近年在村北出土有商代早期印纹陶罐、瓿及东周时代各种纹饰的印纹硬陶片、原始青瓷片等。被定为刘夏文化遗址。
唐开元二十六年 (738) 分鄮县置,属明州。 治所在今浙江舟山市定海区城关镇北十二里河村。后移治今定海区城关镇。因山得名。大历六年(771) 废。古县名。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析
又名连山。在今云南姚安县东南。《汉书·地理志》 弄栋县:“东农山,毋血水出。”
西汉置,属五原郡。治所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南白彦花镇(哈拉汗补隆)西。东汉末废。《水经·河水注》:“河水又东径田辟城南……河水又东径成宜县故城南。王莽更曰艾虏也。”古县名。西汉置,治今内蒙古自治区乌
即今河北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东南四十五里银窝湾满族自治乡。民国熊知白 《东北县治纪要》 热河省围场县: “县属银窝沟,距县市三十里。户数一百,人口七百五十,内商家二十户。有公安分局,邮政局,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