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台 (臺) 山
在今广西象州县西北三十里。《舆地纪胜》 卷105象州: 象台山 “近柳州界,去州三十里。平地突起,岿然一台,四望平远,盖古州之治也。唐武德始迁治阳寿,今犹相承谓州为象台云”。
在今广西象州县西北三十里。《舆地纪胜》 卷105象州: 象台山 “近柳州界,去州三十里。平地突起,岿然一台,四望平远,盖古州之治也。唐武德始迁治阳寿,今犹相承谓州为象台云”。
元至元十四年 (1277) 改荆门军置,属荆湖北道宣慰司。治所在当阳县 (今湖北当阳市)。十五年 (1278) 移治长林县 (今湖北荆门市),降为荆门州。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荆门军置,治当阳县
即今广东大埔县治湖寮镇。《清一统志·潮州府》: 万川废县,“ 《大埔县志》: 古万川县即今县南七十里清远湖寮城。石柱勒字尚存”。1961年迁大埔县治此。
即今台湾省新竹市。本高山族竹堑社的音译。连横《台湾通史·经营纪》: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北路营参将阮蔡文亲赴竹堑、大肚诸社,抚慰番黎”。雍正九年(1731)淡水厅移治于此。光绪元年(1875)
在今海南省琼海市南。《方舆纪要》 卷105琼州府乐会县: 温泉河在 “县南十里。《志》 云,河自西黎山纵横峒发源,流经县西界,达县西南温汤铺,转流至东北转敖港入海”。
在今四川奉节县东十里长江北岸白帝城。《水经·江水注》:“(巴东郡治)白帝山城周回二百八十步,北缘马岭,接赤岬山。其间平处,南北相去八十五丈,东西七十丈。又东傍东瀼溪,即以为隍。西南临大江,闚之眩目,惟
即绲戎。在今甘肃陇山以西。《诗经·大雅 ·绵》: “混夷駾矣。”
金皇统二年 (1142) 改永兴军路置,治所在京兆府 (今陕西西安市)。辖境相当今陕西韩城、铜川、乾县以南,武功县以东,首阳山、镇安县、社川河以北、以东及河南卢氏县、虢略镇、米阳关等地。蒙古废。金皇统
西藏古地名。约在今那曲县桑雄区。唐时吐蕃曾置驿站于此并为赞普 (王) 迎宾之处。《新唐书·地理志》: “蛤不烂驿,旁有三罗骨山,积雪不消,又六十里至突录济驿,唐使至,赞普每遣使慰劳于此。”
在今天津市武清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11武清县: 清沽港 “西接安沽港,东合丁字沽入于海”。
即今广东化州市东北宝圩镇。清光绪《高州府志》 卷10化州: 宝圩在 “州北一百九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