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地名来历>象州

象州

隋开皇十一年 (591) 置,治所在桂林县(今广西象州县东南上古城村)。《新唐书·地理志》象州: “以象山为州名。” 大业二年 (606) 废。唐武德四年 (621) 复置,治所在武德县 (今象州县西北三十里),贞观十三年 (639) 徙治武化县 (在象州县东北)。天宝元年 (742) 改为象山郡,乾元元年(758) 复为象州。辖境相当今广西象州、武宣等县地。大历十一年 (776) 移治阳寿县 (今象州县)。南宋景定三年 (1262) 徙治来宾县蓬莱镇 (今来宾县东南蓬莱州)。元至元十五年 (1278) 升为象州路,治所还治阳寿县 (今象州县)。大德后复降为象州,属广西路。明洪武二年 (1369) 省阳寿县入州,属柳州府。1912年改为象县。


隋开皇十一年(591年)置,治桂林县(今广西象州县东南上古城)。因界内象山得名。大业二年(606年)废。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治武德县(今象州县西北)。贞观十二年(638年)移治武化县(今象州县东北),大历十一年(776年)移治阳寿县(今象州县),天宝元年(742年)改为象山郡,乾元元年(758年)复名象州。辖有今象州、武宣两县地。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又移治来宾县(今广西来宾市东南旧来宾)。辖境又增今来宾市东部地。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升为象州路,大德后仍降为象州,治所复移还阳寿县(今象州县)。1912年降为象县。


猜你喜欢

  • 平罗营

    清置,属沿河口都司。在今北京市门头沟区清水河北。清于此设把总。

  • 溪处山

    在今云南红河县东南。《方舆纪要》卷115溪处甸长官司: 溪处山在 “在司治 (今县东南石头寨) 西。奇峭延长。民居山上,中有溪涧”。

  • 竹西亭

    在今江苏扬州市北。唐杜牧《题禅智寺》诗:“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后人以此名亭。宋欧阳修、尧梅臣皆有诗。后向子固易名歌吹亭。

  • 班朱尼河

    在今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呼伦湖西南克鲁伦河下游附近。《元史· 太祖纪》: 岁癸亥(1203),“帝既遣使于汪罕,遂进兵虏弘吉剌别部溺儿斤以行。至班朱尼河,河水方浑,帝饮之以示众。……凡与饮河水者,谓之饮

  • 临山寨

    在今安徽铜陵县南。《方舆纪要》 卷27铜陵县: 临山寨 “在县南。元末结砦于此以御寇,陈友谅将赵普胜攻拔之。今废”。

  • 灵山镇

    ①今河北曲阳县北灵山乡。清道光《定州志》卷7曲阳县市集:灵山镇在“城北四十里”。②即今浙江龙游县南三十六里灵山乡。明置巡司于此。后废。(1)在河北省曲阳县北部。面积118平方千米。人口5.9万。镇人民

  • 丰化城

    在今河南宜阳县西。《北齐书·斛律光传》:武平元年(570),“光置筑统关、丰化二城,以通宜阳之路”。即此。北齐天统五年(569年)斛律光筑,在今河南省宜阳县西。后废。

  • 南澳

    在今广东南澳县 (南澳岛) 北海湾。《明史·俞大猷传》: 嘉靖四十二年 (1563),“福建总兵官戚继光袭 (吴) 平,平遁保南澳”。

  • 均县

    1912年改均州置,属湖北襄阳道。治所在今湖北丹江口市西北旧均县城。1932年直属湖北省。1958年徙治沙沱营(今丹江口市)。1983年改设丹江口市。旧县名。1912年由均州改置,治均州(今湖北丹江口

  • 聚奎山

    即今奎山。在今山东日照市南。《清一统志·沂州府一》: 聚奎山 “在日照县东南二十里”。《方舆纪要》 卷35作 “孤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