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崖
亦曰赤岸。在今陕西留坝县东北。《水经·沔水注》引诸葛亮《与兄瑾书》云:“前赵子龙退军,烧坏赤崖以北阁道缘谷一百余里,其阁梁一头入山腹,其一头立柱于水中。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此其穷极,不可强也。”又云:“顷大水暴出,赤崖以南,桥阁悉坏。时赵子龙与邓伯苗一戍赤崖屯田,一戍赤崖口,但得缘崖与伯苗相闻而已。”即此。
即“赤岸(1)(1)”。
亦曰赤岸。在今陕西留坝县东北。《水经·沔水注》引诸葛亮《与兄瑾书》云:“前赵子龙退军,烧坏赤崖以北阁道缘谷一百余里,其阁梁一头入山腹,其一头立柱于水中。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此其穷极,不可强也。”又云:“顷大水暴出,赤崖以南,桥阁悉坏。时赵子龙与邓伯苗一戍赤崖屯田,一戍赤崖口,但得缘崖与伯苗相闻而已。”即此。
即“赤岸(1)(1)”。
北宋置,属颍上县。即今安徽颍上县西北三十六里江口镇。古镇名。宋置,即今安徽省颍上县西北江口镇。明设驿站于此。
明万历三十五年 (1607) 改凯里安抚司置,属黄平州。治所即今贵州凯里市。清康熙四十二年 (1703) 废。据1986年版《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概况》 称: “凯里” 为苗语音译,意为 “开田”。
即今内蒙古赤峰市西南六十里洞山。《元一统志》: 遮盖山 “在松州东南二十里。有古寺、石洞石佛”。《清一统志·承德府》: 遮盖山 “在赤峰县,属翁牛特右翼南三十余里。亦名阿圭山。入山十余里,有洞宽不及二
在今北京市海淀区高梁河畔。始建于元至元七年(1270)。大德五年(1301)正月,成宗铁穆耳将昭睿顺圣皇太后的影像供奉于寺内。元末荒废。
①亦作合黎山、要涂山、羌谷山。即今内蒙古阿拉善右旗西北与甘肃高台县北界合黎山及其支脉。《晋书·沮渠蒙逊载记》:东晋隆安五年(401),北凉沮渠蒙逊欲图段业, 与其兄“男成同祭兰门山, 密遣司马许咸告业
在今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西南上岩一带,与广西交界处。《明史·陈璘传》:万历二十九年(1601),洪州司特峒寨苗“石纂太逃广西上岩山,指挥徐时达诱缚之”。即此。古山名。在今贵州、广西、湖南三省区交界处,湖
①西魏改宕渠县置,为通泉郡治。治所即今四川射洪县东南洋溪镇。《舆地纪胜》 卷154潼川府通泉县: “ 《图经》 云: 县东五里定惠寺,有泉出于崇山之顶,经夏江涨,其泉亦涌,县得名因于此。” 北周明帝时
即龟兹国。都延城 (今新疆库车县东郊皮朗旧城)。《水经·河水注》: “东川水出龟兹东北,赤沙积犁,南流,枝水右出,西南入龟兹城,音屈茨,故延城矣。”
在今台湾省澎湖县南,将军澳屿东端。清高拱乾 《台湾府志》 卷1: 船帆屿 “形如船帆”。
清乾隆四年 (1739) 置,属山西省。治所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北隅新城。1912年改绥远县。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东北城区。清乾隆四年(1739年)于归化城东北筑绥远城,设绥远城厅,为绥远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