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地名来历>辛店镇

辛店镇

①即今河北霸州市东北十四里辛店乡,道通永清县。明嘉靖《霸州志·舆地志》:市廛有“辛店”。清同治《畿辅通志》卷46霸州图:东北有辛店镇。

②即今河北孟村回族自治县东北辛店镇。清同治《畿辅通志》卷50盐山县图:西北有辛店镇。

③即新店镇。今河北任县东三十七里辛店。


(1)在河北省任县东南部。面积35平方千米。人口3.2万。镇人民政府驻辛店,人口 6100。原名新店,后讹为辛店。1953年设乡,1961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1985年改镇。滏阳河流经镇中。产小麦、玉米、谷子、棉花。有汽车配件、冶炼、砖瓦等厂。任广公路经此。(2)在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中部。面积45平方千米。人口2.4万,回族居半。镇人民政府驻辛店,人口 2980。原名辛家店,后简称辛店。1955年设乡,1961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同年改镇。主产小麦、玉米、谷子、甘薯、大豆,盛产苹果、鸭梨、金丝小枣。有制鞋、冲压弯头、轧钢等厂。沧盐公路经此。(3)在山东省禹城市北部。面积96.1平方千米。人口3.4万。镇人民政府驻辛店,人口 1560。明初由康氏立村,名康家洼;永乐年间自诸城迁来几户人家,设店从商,人丁兴旺,故改村名为新店。后又演变为今名。1949年称辛店区,1951年改称禹城县十五区,1952年又改为十区,1956年复称辛店区。1958年2月建辛店乡,同年9月改建辛店公社,12月属高唐县。1961年属禹城县。1984年置辛店镇。2000年张集乡并入。幸福河、丰收河流经。主产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有农机修配、面粉、砖瓦、棉花加工等厂。禹王公路经此。(4)在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西南部。面积61平方千米。人口4.1万。镇人民政府驻辛店,人口 2200。1961年设辛店公社,1984年改乡,1995年置镇。产小麦、玉米、棉花,并产苹果、鱼。有保温材料、冶金、冲压配件等厂。洛宜公路经此。古迹有祖师庙、龙潭寺。(5)在河南省新郑市西南部。面积66平方千米。人口5.1万。镇人民政府驻辛店,人口 4610。清代辛姓在此开店,故名。1949年置辛店区,1955年改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1994年置镇。产小麦、玉米、油菜籽等。有面粉、水泥、机制瓦等厂。有公路通市区。古迹有欧阳修墓、许文正公故里、许岗古墓群等。(6)在甘肃省临洮县北部。面积54.3平方千米。人口1.7万。镇人民政府驻辛店,人口 2560。镇区位于洮河东岸。以有辛姓在此开店铺得名。1949年为辛甸乡,1956年改镇,1958年改公社。1981年更名辛店公社,1983年改乡,1993年置镇。盛产大蒜、黄烟叶。为县北部农贸集市。212国道经此。辛店村东有新石器时代遗址。


猜你喜欢

  • 硕督县

    清宣统三年 (1911) 置,属四川省。治所在今西藏洛隆县西硕般多。后属西康省川边道。“硕督”,藏语意为险岔口、税官岔口。旧县名。清宣统三年(1910年)置硕般多理事官。1913年改置硕督县,治硕般多

  • 把拶宗城

    北宋置,属湟州。在今青海乐都县东南湟水南岸。《宋史·地理志》 乐州:“东至把拶宗六十里。”

  • 南源口

    即今安徽歙县东十二里南源口乡。民国《歙县志》 附图: 县东有南源口。集镇名。在安徽省歙县中部、新安江北岸。南源口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630。古代村东山谷口有王姓居民曾为郎官、得名郎源口,俗称今名。盛产

  • 招北县

    1941年1月山东革命根据地由招远县北部析置,治杜家村 (今山东招远市西北杜家)。1950年1月撤销,并入招远县。旧县名。又称北招县。山东抗日根据地设。1941年由招远县北部析置,治今招远市杜家村。以

  • 岿水

    一名舜水。源出今湖南蓝山县南,东北流合钟水,经嘉禾县至桂阳县入舂陵水。《方舆胜览》 卷26桂阳军: 岿水 “在蓝山县。又名舜水。与舂陵水合流”。

  • 鸟飞州都督府

    唐龙朔元年(661)置,属安西都护府。治所在摸达城(今阿富汗喀布尔东北瓦罕),后徙治塞迦审城(今阿富汗喀布尔东北喷赤河西岸伊什卡什姆)。8世纪中废。唐龙朔元年(661年)置,治护密多国所治摸廷城(今阿

  • 河东长官司

    清雍正六年 (1728) 改河东宣慰司置,属宁远府。治所在今四川西昌市西北三十五里樟木箐乡。后移治今西昌市东街。

  • 僰溪

    ①亦名綦江、夜郎溪。即今四川綦江县之綦江。《元和志》 卷30南州南川县: “僰溪水,在县南四十步。” 《寰宇记》 卷122南川县: 僰溪水 “南自废丹溪县来,北流经县东南四十步,又北入渝州江津县界”。

  • 曲甸湖

    在今云南楚雄市东北。《清一统志·楚雄府》:曲甸湖“在楚雄县东北三十里。川原平阔,多水族之利。有南坝,本朝康熙年修筑”。古湖泊名。在今云南省楚雄市东北。有南坝,清康熙时筑,以蓄水溉田。

  • 拱星场

    即今四川绵竹县东北拱星镇。清道光 《绵竹县志》 卷12: 拱星场在 “城东北三十里,与安县交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