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阳县
1934年伪满由伊通、双阳二县合并置,属吉林省。治所即今吉林伊通满族自治县。1945年9月复为伊通县。
1934年伪满由伊通、双阳二县合并置,属吉林省。治所即今吉林伊通满族自治县。1945年9月复为伊通县。
又作胡剌浑水。即今黑龙江省呼兰县西之呼兰河。源出小兴安岭,南流入松花江。《金史·石显传》: “婆诸刊蓄怨未发,会活剌浑水纥石烈部腊醅、麻产起兵,婆诸刊往从之。” 即此。明称忽剌温江。古水名。即今黑龙江
①三国吴分庐陵县置,属庐陵郡。治所在今江西泰和县西三里。隋开皇十一年(591)改为泰和县。②唐永淳元年(682)改益昌县置,属绵州。治所在今四川安县东南四十里花荄镇。《元和志》卷33西昌县:“以与利州
隋开皇元年 (581) 改中乡县置,为真乡郡治。治所在今陕西佳县西北一百里。大业初属雕阴郡。唐属银州。北宋废。古县名。隋开皇元年(581年)改中乡县置,治今陕西省榆林市东北。属雕阴郡。北宋时废。
西汉本始四年 (前70) 封燕剌王子刘庆置,属涿郡。治所在今河北高碑店市东南新城镇东。东汉废。西汉本始四年(前70年),宣帝封燕剌王子庆为新昌节侯,置新昌侯国,治今河北省高碑店市新城镇东。东汉省。
①即今四川雅安市南之周公河,为青衣江支流。《明史·地理志》 雅州: 周公山 “下有经水,一名周公水”。②在今四川荥经县南,为荥经水支流。清乾隆《雅州府志》 卷1: 经水 “在县南。源出瓦屋山,由改丁烟
指今内蒙古兴和县以北地区。《魏书·蠕蠕传》: 始光二年 (425),五道攻柔然,“平阳王长孙翰等从黑漠,汝阴公长孙道生从白黑两漠间,车驾从中道……诸军至漠南,舍辎重,轻骑赍十五日粮,绝漠讨之,大檀部落
在今湖北天门市南。《尚书·禹贡》:“过三澨,至于大别。”《方舆纪要》卷77景陵县:三澨水在“县南三十里。出京山县西七十里之磨石山,流入县界,东注于蒿台湖。或以为即《禹贡》之三澨也,亦曰三汊口”。
①南宋绍兴七年(1137)废邓城县为镇,属襄阳县。在今湖北襄阳县西北邓城。《宋史·食货志八》:南宋乾道元年(1165),“襄阳邓城镇、寿春花靥镇、光州光山县中渡市皆置榷场,以守臣措置,通判提辖”。②即
又名栖里。亦作唐栖。明置,属仁和县。即今浙江余杭市西北塘栖镇。明初开浚塘河,居民负塘而居,故名。明嘉靖三十四年 (1555),督臣张经与倭寇战于此。清设巡司。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东北部、京杭运河两岸。
即今河南扶沟县东北二十四里吕潭镇村。《清一统志·陈州府二》:吕家潭镇“有桥。商旅辐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