鄠县
西汉置,属右扶风。治所在今陕西户县北二里。三国魏属扶风郡。晋属始平郡。北魏太平真君七年 (446) 改属京兆郡。隋大业十年 (614) 迁治今户县。唐属京兆府。元属奉元路。明属西安府。民国初属陕西关中道。1928年直属陕西省。1964年改为户县。
古旧县名。西汉置县,治今陕西省户县北。属右扶风。三国魏属扶风郡。西晋改属始平国。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改属京兆郡。隋大业十年(614年)徙治今户县。唐、宋、金属京兆府。元属奉元路。明、清属西安府。1964年改名户县。
西汉置,属右扶风。治所在今陕西户县北二里。三国魏属扶风郡。晋属始平郡。北魏太平真君七年 (446) 改属京兆郡。隋大业十年 (614) 迁治今户县。唐属京兆府。元属奉元路。明属西安府。民国初属陕西关中道。1928年直属陕西省。1964年改为户县。
古旧县名。西汉置县,治今陕西省户县北。属右扶风。三国魏属扶风郡。西晋改属始平国。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改属京兆郡。隋大业十年(614年)徙治今户县。唐、宋、金属京兆府。元属奉元路。明、清属西安府。1964年改名户县。
即弱水。《说文》 作 “溺水”。
即今福建霞浦县西北四十里杯溪。清乾隆四年 (1739) 改芦门巡司为柸溪巡司。
一名官山。在今湖南临武县北。《明一统志》 卷64衡州府: 韩张山 “在临武县学后。唐韩愈、张署同时迁谪,韩令阳山,张令临武。及北还,会宿于此。故名”。
三国魏文帝曹丕的陵墓。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北首阳山火车站一带。《三国志·魏书·文帝纪》 载: 魏文帝曹丕于黄初三年 (222) 冬十月 “表首阳山东为寿陵”,并作 《终制》 云: “寿陵因山为体
即今云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南四十二里易隆。明为木密所驻地。原名洟笼,彝语 “洟” 为水,“笼” 为城,意即水城。
一名思湖。在今江苏金坛市南六里。宋《嘉定镇江志》卷6:白龙荡“在县南六里,龙祠在焉。庙前有亭,湖山极可爱”。《方舆纪要》卷25常州府金坛县:白龙荡“旧名思湖。宽衍蓄水,以纾下田之涝。今为居民筑埂,擅菱
在今四川金川县东南西里寨。清魏源《圣武记》卷七《乾隆再定金川土司记》:“大军议夺贼上游,而隔于西里之科曲山,乃于九月攻西里,木城石碉中枪炮如万雨雹,我兵步步立栅,以次进逼,掷火弹入木城。”
西周封国。姬姓。在今河南荥阳市东北。《汉书·地理志》 陕县:“东虢在荥阳。”《寰宇记》卷6引《帝王世纪》云:周“封虢叔于东虢,即今成皋”。春秋初,为郑武公所灭。西周封国。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后为郑国
一名大隧山。在今河南长葛县东。《清一统志·开封府一》:大隧山“高二十余仞,长七八里。其中断处为大隧涧。两崖壁立,中有坦途,可容方轨。相传即郑庄公见母处”。即“大隧山”。
在今河北遵化市东南六十里铁厂镇。元置冶铁于此。明宣德中移至松棚峪。正统三年(1438) 复置于此,万历中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