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满县
又讹作金蒲县。唐贞观十四年 (640) 置,为庭州治。治所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二十五里破城子。长安二年 (702) 改为北庭都护府治。宝应元年(762) 改为后庭县。
古县名。唐贞观十四年(640年)于东汉金满城址置,治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萨尔县北破城子。为庭州治。武周长安二年(702年)后为北庭都护府治。唐宝应元年(762年)改后庭县。
又讹作金蒲县。唐贞观十四年 (640) 置,为庭州治。治所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二十五里破城子。长安二年 (702) 改为北庭都护府治。宝应元年(762) 改为后庭县。
古县名。唐贞观十四年(640年)于东汉金满城址置,治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萨尔县北破城子。为庭州治。武周长安二年(702年)后为北庭都护府治。唐宝应元年(762年)改后庭县。
亦作南源寨。在今广西荔浦县西北三十五里。明万历中筑城,设巡司戍守。《明史·广西土司传》: “府江酋长杨公满等掠荔浦、平乐及峰门、南源,执永安知州杨惟执,杀指挥胡翰。”
北宋开宝五年 (972) 废都城县为镇,属端溪县。即今广东郁南县 (都城镇)。在广东省郁南县西北部、西江西岸。县人民政府驻地。面积93平方千米。人口7.6万。镇人民政府驻都城,人口3.7万。都城是古县
在今广西蒙山县东南三十里。《方舆纪要》卷107永安州:古眉山,“旧设古眉巡司于山东麓,今废”。明成化三年(1467),韩雍镇压大藤峡瑶族起义,令夏正越此山,伏林峒扼其东岸。
一名舂陵水。源出今湖南新田县西北舂陵山,东南流折东北,经桂阳县北入耒阳、常宁二县市间,入湘江。《汉书·地理志》 桂阳郡耒阳县: “舂山,舂水所出,北至酃入湖。” 《水经·湘水注》: 舂水 “上承营阳舂
在今云南丘北县北。《清一统志 · 广西州》: 革龙山 “明末沙定洲遁归,屯田此山,李定国围三年乃克之。今城址尚存”。为通泸西要路。
北宋至道三年 (997) 置,治所在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市)。辖境相当今河南郑州、许昌二市及淮阳县以西,崤山、熊耳等山以东,沁、卫二河以南; 安徽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 陕西秦岭以南,子午河及大巴山以东
即今台湾岛东北海域之花瓶屿。《海道针经·福州往琉球针》:“梅花开舡,用乙辰七更取圭笼长。用辰巽三更取花矸屿。”清《台湾舆图并说》光绪《全台舆图》:台湾岛东北有花矸屿。
即狼汤渠。战国、秦汉间鸿沟。《通典》卷177州郡七引 《坤元录》: “ (汴渠) 一名莨荡渠,今名通济渠,首受黄河,《汉书》 有荥阳漕渠,如淳曰今砾溪口是也。自宋武北征之后,复加湮塞。” 故道自今河南
即邲。在今河南荥阳市东北。《吕氏春秋·至忠篇》:“荆兴师,战于两棠,大胜晋。”孙蜀丞《左宦漫录》两棠考:“两棠,即邲地也。”
东汉建安中置,治所在乐陵县(今山东乐陵市东南二十五里刘武官乡西北城子后南)。西晋改乐陵国, 移治厌次县(今山东惠民县东)。北魏仍改乐陵郡,还治乐陵。辖境相当今山东滨州、乐陵、阳信、无棣、利津等市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