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梁山
①指小铜梁山。在今四川铜梁县西北。《寰宇记》卷136铜梁县: “以铜梁山为名。” 《清一统志·重庆府一》: 小铜梁山 “在铜梁县西北六十里。《元和志》: 铜梁县取山为名”。
②在今四川合川市南。西晋左思 《蜀都赋》: “外负铜梁而宕渠。” 《元和志》 卷33合州石镜县: 铜梁山 “在县南九里。《蜀都赋》 ‘外负铜梁于宕渠’ 是也。山出铜及桃枝竹”。明万历 《合州志》 卷1: 铜梁山 “山有石梁横亘,其色如铜,故名。岩有 ‘铜梁山’ 三字”。
①指小铜梁山。在今四川铜梁县西北。《寰宇记》卷136铜梁县: “以铜梁山为名。” 《清一统志·重庆府一》: 小铜梁山 “在铜梁县西北六十里。《元和志》: 铜梁县取山为名”。
②在今四川合川市南。西晋左思 《蜀都赋》: “外负铜梁而宕渠。” 《元和志》 卷33合州石镜县: 铜梁山 “在县南九里。《蜀都赋》 ‘外负铜梁于宕渠’ 是也。山出铜及桃枝竹”。明万历 《合州志》 卷1: 铜梁山 “山有石梁横亘,其色如铜,故名。岩有 ‘铜梁山’ 三字”。
隋炀帝离宫,在今江苏扬州市东北。《隋书·宇文化及传》: 大业末,杀炀帝,“十余日,夺江都人舟楫,从水路西归。至显福宫,宿公麦孟才、折冲郎将沈光等谋击化及,反为所害”。隋炀帝离宫。在今江苏省扬州市东北。
亦作阿当衣河。即今俄罗斯萨哈林岛(库页岛)南部东流入海之夏拉希附近之河。清康熙《皇舆全览图》:库页岛东海岸有“阿当衣河”。光绪《吉林通志》卷23库页岛之水:“阿当吉河,出阿当吉山东麓,两源合东流入海。
清置,属蓟州。即今天津市蓟县西三十里邦钧镇。
即今福建长乐市东南大祉。明崇祯六年(1633)置巡司于此。即今福建省长乐市东南珠山。明崇祯六年(1633年)移小祉山巡检司治此。
即水。 在今河南郾城县东, 自汝水别出,东北流经西华、商水二县,至周口市西北入颍水 (今沙河)。元至正年间汝水东出溵水入颍。此后遂成为北汝河下游。
即今印度马德拉斯邦东南部之纳加帕蒂南。唐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无行禅师,“羯茶国,至冬末转泊西行,经三十日到那伽钵亶那,从此泛海二日到师子洲”。
在今云南昆明市东。《清一统志·云南府二》:云津桥“在昆明县东二里许,跨盘龙江上。本名大德桥,明洪武中修建。以其当云南之要津,故更今名”。在今云南省昆明市东、盘龙江上。元称大德,明洪武中修建时以其当云南
在今河北涞水县西北,流径紫石口。为拒马河支流。《水经· 巨马水注》: 紫石溪水 “又径圣人城东,又东南,右会檐车水。水出檐车硎,东南流径圣人城南,南流注紫石水。又南注于涞水”。
西晋泰始三年(267)分商县置,属上洛郡。治所即今陕西山阳县。后废。《寰宇记》卷141丰阳县:“因丰阳川以为名。”北魏太安二年(456)复置,皇兴四年(470)为东上洛郡治。后废。北周复置,隋仍属上洛
亦作黄落河镇。即今安徽无为县东北黄雒乡。清乾隆 《无为州志》 卷4 《镇集》: 黄洛河“在治北三十五里太平乡”。设巡司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