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铜鼓山

铜鼓山

①在今山西岚县南。《方舆纪要》 卷40岚县: 铜鼓山在 “县南四十里,山险峻”。

②即今福建永定县东北铜鼓山。《舆地纪胜》卷132汀州 《景物下》: 铜鼓山 “在上杭县东南百里。(山有铜鼓),声闻则岁大稔”。《方舆纪要》卷98永定县: “铜鼓山在县东北六十里,接上杭县界。拔地突起,高百仞,广数里,民居其下。左右有二湖,皆广袤数丈。其一虽旱不涸,名铜鼓湖。”

③在今广东高要市南。《舆地纪胜》 卷96肇庆府: 铜鼓山 “在南岸,府治 (今肇庆市) 之对山”。《方舆纪要》 卷101肇庆府高要县: 铜鼓山在 “府南二十里。高千仞,周三十余里。府治之案山也。山有赤石如鼓,叩之有声,因名”。

④在今广东丰顺县东北铜鼓嶂。《方舆纪要》 卷103程乡县: 铜鼓山在 “县东南八十里。高千丈,周百里。山势峻阻,盗贼多窟穴其中,亦曰铜鼓嶂。其相近者有阴那山”。

⑤在今广西武宣县南。《寰宇记》 卷165武仙县:“铜鼓濑又有铜鼓山,俱在郡界。” 《舆地纪胜》 卷105象州: 铜鼓山 “在武仙县西十里。下有铜鼓濑。昔马援南征,获骆越铜鼓。《广化记》 曰: 俚僚铸铜为鼓,惟以广大为贵,面阔丈余。初成,挂于庭,克晨置酒,招置同类,来者盈门”。

⑥又作铜鼓岭。在今海南省文昌县东六十里近海处铜鼓角。《舆地纪胜》 卷124琼州: 铜鼓岭 “在文昌县。俗传民得铜鼓者验之,乃诸葛武侯征蛮之钲,因以名之”。《清一统志·琼州府》 “铜鼓山” 条引《旧志》: “铜鼓山,盘亘海岸,半入海中。上有龙神,春秋祀之。出水晶石燕。”

⑦在今四川荣昌县北。《元和志》 卷33静南县:铜鼓山 “在县北八十里”。《舆地纪胜》 卷161昌州:铜鼓山,“《图经》: 在昌元县东十里。其山顶脚皆平,中心狭,状如铜鼓。绝顶有祠号铜鼓大王”。《方舆纪要》 卷69荣昌县 “宝盖山” 条内: “县北百里有铜鼓山,皆高耸。”

⑧在今贵州清镇市西四十五里。《清一统志·安顺府》: 铜鼓山 “相传汉诸葛亮南征,获铜鼓于此。山半有洞,每阴雨,闻洞中有声”。


猜你喜欢

  • 木陵山

    即穆陵山。在今河南新县南鄂、豫两省交界处。《水经·淮水注》:木陵关水“水导源木陵山”。《新唐书·地理志》 麻城县:“西北有木陵关,在木陵山。”

  • 发果山

    在今云南泸西县城北一里。《方舆纪要》卷115广西府:发果山“在府治北。培塿相接,环于府治”。

  • 古州长官司

    明洪武三年(1370)改古州八万洞长官司置,治所在今贵州黎平县西北罗里乡。清废。元置古州八万洞长官司,治今贵州省黎平县西北罗里乡。属思州安抚司。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为古州长官司,后废。永乐元年(

  • 三山营堡

    明置,属广宁前屯卫。即今辽宁绥中县西三山营子。《方舆纪要》卷37广宁前屯卫“铁场堡”条下:“三山营堡在卫西北三十里。”

  • 严城州

    唐开元后置羁縻州,属雅州都督府。治所在今四川天全县境。北宋属雅州。后废。

  • 屯窝集

    在今黑龙江省伊春市北小兴安岭南脉。《清一统志·吉林一》 “巴兰窝集”条下:“屯窝集,在(宁古塔)城东北八百里。”汤旺河源于此。

  • 涢水

    在今湖北中部偏东。为汉水支流。源出随州市西南大洪山,北流折而东南流,经随州市南,安陆、云梦县之东,至武汉市西新沟入汉江。《水经·涢水注》: “涢水出 (蔡阳) 县东南大洪山,……东南径随县故城西,……

  • 武关郡

    西魏废帝改东弘农郡置,属荆州。治所在武关县 (在今河南西峡县东南)。《元和志》 卷21: “因武陶戍置郡。” 故名。隋开皇三年 (583)废。西魏改东恒农郡置,治武关县(今河南内乡县西)。辖境相当今河

  • 罨画溪

    在今浙江长兴县西,即长兴港自合溪至画溪的一段江道。《舆地纪胜》 卷4: 罨画溪 “在长兴县西八里。花时游人竞集,溪畔有罨画亭”。《方舆纪要》 卷91长兴县: 罨画溪 “一名西溪。县西北诸山之水,汇流为

  • 姐勒

    即今云南瑞丽市东十里姐勒乡。清初为勐卯安抚司治。傣语 “姐” 为城,“勒” 为上方,意即城在上方。因在勐卯城上方而得名。集镇名。在云南省瑞丽市东南部、瑞丽江北侧。姐勒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370。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