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长城县

长城县

①西晋太康三年(282)分乌程县置,属吴兴郡。治所在富陂村(今浙江长兴县东十八里)。《元和志》卷25长城县:“昔阖闾使弟夫㮣居此,筑城狭而长,因以为名。”东晋咸康元年(335)移治箬溪北(今长兴县东二里)。隋开皇九年(589)省。仁寿二年(602)复置,属湖州。大业初属吴郡,大业十二年(615)徙治夫㮣王故城(今长兴县南古城),大业末于此置长州。唐武德四年(621)改绥州,寻改雉州,武德七年(624)州废,县属湖州,并徙治今长兴县(雉城镇)。五代梁开平三年(909)改名长兴县。

②十六国前秦置,属长城郡。治所在今陕西富县西南六十里固县。西魏改名三川县。

③西魏废帝二年(553)改黄石县置,为长城郡治。治所在今甘肃平凉市西北十里。隋大业初改名百泉县。

④唐武德四年(621)分余干县置,属饶州。治所在今江西余江县锦江镇南。八年(625)废。

⑤唐武德四年(621)置,属濮州。治所在今山东鄄城县境。五年(622)省入临濮县。

⑥唐垂拱元年(685)置,属姚州。治所在今云南大姚县西南二十八里七街。天宝初更名泸南县。


古县名。(1)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析乌程县西乡置,治今浙江省长兴县东南。属吴兴郡。东晋咸康元年(335年)徙治今长兴县东。隋开皇九年(589年)并入乌程县。仁寿二年(602年)复置。大业十一年(615年)徙治今县城南古城。大业末为长州治。唐武德四年(621年)为绥州治,寻为雉州治。七年雉州废,县移治今长兴县。五代梁开平二年(908年),吴越避梁太祖父朱诚讳,改名长兴县。(2)十六国前秦苻坚于长城原置,治今陕西省富县西南三川驿。属长城郡。西魏废帝三年(554年)改名三川县。(3)西魏废帝二年(553年)改黄石县置,治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东南。为长城郡治。隋大业二年(606年)改为百泉县。


猜你喜欢

  • 下衬关

    在今甘肃康乐县东南景古乡附近。《方舆纪要》卷60临洮府:下衬关“在府南百里。又府南百十里有八角关(今甘肃临潭县北八角乡)……诸关皆宋置。今俱属临洮卫卒戍守”。

  • 雍渝

    即雍榆。在今河南浚县西南瓮城。《春秋》:襄公二十三年 (前550) 八月,“叔孙豹帅师救晋,次于雍榆”。宋元人注: “榆,《公》、《谷》 作渝。雍榆晋地,汲郡朝歌县东有雍城。《郡邑志》: 黎阳县有雍城

  • 锦田所

    即今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东南码市镇。明于此置锦田千户所,并置巡司于此。《清一统志·永州府二》: 锦田巡司 “明洪武二十九年,置守御千户所,隶宁远卫。本朝改置巡司,兼设千总戍守”。

  • 太傅墟

    在今江西上犹县西北百里礼水东岸。明、清时浮龙巡司驻此。

  • 永新县

    三国吴宝鼎二年(267)置,属安成郡。治所在今江西永新县西北三十五里沙市。隋开皇中废入泰和县。唐武德五年(622)复置,属南平州。八年(625)又废。显庆四年(659)复置,属吉州。治所即今永新县。元

  • 白屿山

    在今福建福清市南江阴岛上。《方舆纪要》卷96福州府福清县:白屿山在“县南百里海滨,一名陈田山,绝顶有鸿休岩,岩窦天成,下瞰沧溟,浩无涯际,昔有僧鸿休者居此而名”。

  • 百曳滩

    在今湖南沅陵县东十里沅江中。《方舆纪要》卷81沅陵县“沅江”条下:百曳滩“相传后汉刘尚征蛮至此,江流峻急, 以百夫曳之不能进”。

  • 鼎湖宫

    又作鼎胡宫。汉武帝时建,在今陕西蓝田县西南焦岱镇。《汉书· 郊祀志》: “文成死明年,天子病鼎湖甚。” 晋灼注: “ 《黄图》 宫名,在京兆。《地理志》 湖本在京兆,后分属弘农也。” 《汉书·扬雄传》

  • 小冷沟子

    在今吉林长白朝鲜族自治县西,对岸为朝鲜境。清张凤台《长白征存录》卷3:“大小冷沟子,改名景和乡。沟与韩国黑河对口。黑河即长津江,为咸兴南道最大之水。”

  • 呷洛

    旧名斯斯觉。彝语意为 “荒坝”。即今四川甘洛县。1940年置腴田特别政治指导区,后为岩洞乡新市坝。1956年于此置呷洛县。1959年改为甘洛县。“甘洛” 为 “呷洛” 的异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