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河
①五代时对隋、唐蔡河的别称。《资治通鉴》:后周显德四年(957)二月,伐南唐,“命右骁卫大将军王环将水军数千自闵河沿颍入淮”。胡三省注:“丁度曰:闵河,本曰琵琶沟,今名蔡河。”
②即惠民河。北宋建隆元年(960)筑,起自今河南新郑市,导洧、溱诸水经尉氏县西,东北入京城(今开封市)。本名闵河。开宝六年(973)改名惠民河。
古水名。在今河南省新郑市。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导其河东北至开封市入蔡河,以通陈、颍之漕。开宝六年(973年)改名为惠民河。元以后废。
①五代时对隋、唐蔡河的别称。《资治通鉴》:后周显德四年(957)二月,伐南唐,“命右骁卫大将军王环将水军数千自闵河沿颍入淮”。胡三省注:“丁度曰:闵河,本曰琵琶沟,今名蔡河。”
②即惠民河。北宋建隆元年(960)筑,起自今河南新郑市,导洧、溱诸水经尉氏县西,东北入京城(今开封市)。本名闵河。开宝六年(973)改名惠民河。
古水名。在今河南省新郑市。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导其河东北至开封市入蔡河,以通陈、颍之漕。开宝六年(973年)改名为惠民河。元以后废。
即今新疆沙雅县。清乾隆《西域图志》卷15库车:沙雅尔“城周二里许,高一丈四尺,南北二门”。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置沙雅县于此。
在今四川綦江县西二十里。《舆地纪胜》卷180南平军:石笋崖“在军北百里,往隆化路。有石如笋,高者三四丈,低亦丈余,凡数十焉”。《方舆纪要》卷69綦江县:石笋山在“县西二十里……以形似名”。
战国楚邑。在今河南唐河县一带。《战国策·楚策三》: 苏子谓楚王曰,“为主死易,垂沙之事,死者以千数”。《荀子·议兵篇》: “楚人鲛革犀兕以为甲,坚如金石,宛巨铁釶。惨如蠭虿,然而兵殆于垂沙,唐蔑死。”
①即今辽宁丹东市元宝区六道沟街道办事处。光绪《奉天全省地舆图说图志》安东县:“县城西南村屯六道沟等十七处。”②即今吉林龙井市。《清史稿·地理志》延吉府:官商路,“南六道沟达和龙”。1950年延吉县迁治
亦作録鸦镇。北宋置,属南流县。在今广西玉林市西三十五里绿鵶山下。《舆地纪胜》卷121郁林州: 绿鵶场 “在南流县。岁收铁六万四千七百斤,往韶州涔水场库交”。
旧名茶子庵。在今天津市蓟县西北二十五里盘山中。寺内以盘龙松著称。民国 《蓟县志》 卷1: 法藏寺 “在逊清行宫西北十七里。一名茶子庵。成化中重修,康熙中僧养心又修”。
即今福建永安市北大湖镇。《清一统志·延平府》“西洋墟”条下:“岭后墟,在县北二十余里留坊,相近有大湖墟。”
隋开皇十年(590)置,在今四川三台县南九十里郪江镇(千字坟)。《寰宇记》卷82飞乌县,“本汉郪县地之故城,在县北三十五里故郪王城也。隋开皇十年置飞乌镇,十三年改镇为县,取飞乌山为名”。
在今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西。《方舆纪要》卷82通道县:多星江“源亦出贵州界,流合罗蒙河。宋元丰六年,置多星堡,盖置于江滨”。
北宋乾德四年(966)废广纳县置,属通江县。在今四川通江县南广纳坝。在四川省通江县南。面积48平方千米。人口2.2万。镇人民政府驻老官庙,人口5000。因驻地西北侧广纳溪得名。1949年为广纳乡,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