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羡县
秦置,属会稽郡。治所在今江苏宜兴市南五里荆溪南。汉高帝五年(前202)封功臣灵常为侯邑。东汉属吴郡。三国吴属义兴郡,移治今宜兴市。西晋永兴元年(304)为义兴郡治。隋开皇九年(589)改为义兴县。唐武德七年(624)又析置阳羡县,属南兴州。八年废入义兴县。
古县名。秦置,治今江苏省宜兴市南。属会稽郡。六朝时移治今宜兴市。隋开皇九年(589年)平陈,改名义兴县。西晋、南朝曾为义兴郡治所。
秦置,属会稽郡。治所在今江苏宜兴市南五里荆溪南。汉高帝五年(前202)封功臣灵常为侯邑。东汉属吴郡。三国吴属义兴郡,移治今宜兴市。西晋永兴元年(304)为义兴郡治。隋开皇九年(589)改为义兴县。唐武德七年(624)又析置阳羡县,属南兴州。八年废入义兴县。
古县名。秦置,治今江苏省宜兴市南。属会稽郡。六朝时移治今宜兴市。隋开皇九年(589年)平陈,改名义兴县。西晋、南朝曾为义兴郡治所。
隋开皇十八年 (598) 改椹县置,属合州。治所在今广东遂溪县西南五十里湛川村。大业初废入扇沙县。唐武德五年 (622) 复置,属南合州。贞观八年 (634) 属雷州。天宝元年 (742)废。古县名。
即今辽宁凤城市东北叆河。为鸭绿江支流。清《满洲源流考》卷15引《元一统志》:“大虫江在辽阳路,发源县东南龙凤山分水岭下,东南流经废博索府(即婆速府),南流合于鸭绿江。”
即今湖北洪湖市西北九十里府场镇。民国《湖北通志》 卷33 《乡镇》: 沔阳州 (治所在今市西南沔城镇) 南乡有 “府场”。
在今安徽广德县东南。《明一统志》卷17广德州:石妇山“在州城东南五十里。众山环绕,中一峰独高,峰之颠有石高二丈许,如妇人状。旧传谢氏女介洁有守,登山化为石,藤萝薛荔,萦绕其上,如衣被之状,独露其面,樵
隋仁寿元年(601)改广昌县置,属易州。治所即今河北涞源县。《元和志》卷14飞狐县:“因县北飞狐口为名也。”大业初属上谷郡, 隋末废。唐武德六年(623)复置,寄治易州遂城县(今徐水县西北),贞观五年
清置,属平湖县。即今浙江平湖市东北三十里新埭镇。在浙江省平湖市北部,北邻上海市。面积27.4平方千米。人口2.2万。镇人民政府驻新埭,人口3940。传明初有小市,名埭上。嘉靖年间毁于倭患,后建新市,名
在今云南瑞丽市南境外的硔卯。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云南巡抚陈用宾筑,为腾越八关之一。清季中英勘定滇缅边界时,被划入缅甸。在今云南省瑞丽市南边界外缅甸境内景养。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置。与天马
清乾隆十八年(1753)设,属蒙古科布多。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乌布苏省乌布苏诺尔湖南。
亦名温汤峡、温塘峡、东阳峡。在今四川重庆市西北北碚区西北。《舆地纪胜》 卷175重庆府:温汤峡 “在巴县西南 (北) 一百六十里。上有温泉,自悬崖下涌出,四时腾沸如汤。唐乾符中置温汤寺”。此系缙云山与
即今新疆天山。《山海经· 北山经》:敦薨之山 “敦薨之水出焉,而西 (东) 流注于泑泽”。《水经·河水注》: 敦薨之水 “出焉耆之北敦薨之山”。即此。古山名。《山海经·北山经》:“敦薨之山……敦薨水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