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阳县
唐武德二年 (619) 置,为南州治。治所在今四川綦江县北綦江北岸。明曹学佺 《蜀中名胜记》 卷18南川县引 《寰宇记》 曰: 隆阳 “取西永隆山为名”。先天元年 (712) 避讳改为南川县。
古县名。唐武德二年(619年)置,治今重庆市綦江县北,为南州治。先天元年(712年)改名南川县。
唐武德二年 (619) 置,为南州治。治所在今四川綦江县北綦江北岸。明曹学佺 《蜀中名胜记》 卷18南川县引 《寰宇记》 曰: 隆阳 “取西永隆山为名”。先天元年 (712) 避讳改为南川县。
古县名。唐武德二年(619年)置,治今重庆市綦江县北,为南州治。先天元年(712年)改名南川县。
即今台湾省本岛北部淡水河。清乾隆间范咸 《重修台湾府志》 卷1: 淡水港 “在 (淡水) 厅治北二百里海口。水程十里至关渡门,内有大澳,分为二港,西南至摆接社止,东北至峰紫峙止,番民往来俱用蟒甲,墺内
①西魏废帝三年 (554) 改南襄州置,治所在西淮安郡 (今河南唐河县南湖阳镇)。隋仁寿初为升州。唐武德四年 (621) 复置,贞观元年 (627)废。②隋仁寿二年 (602) 置,治所在乌程县 (今
①在今福建福州市北七十里。山之坳有凤池,广三、四亩。相传有五色鸟常浴于此,意其为凤,故名。《十国纪年》:“闽王葬夫人任氏于闽县凤池山。”即此。②在今四川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西北白石乡和杉岭乡交界处。清
①隋开皇初废凉兴县置,在今甘肃安西县西南。唐武德五年 (622) 改置常乐县。②即今山西平陆县西南常乐镇。《清一统志·解州》 “张店镇” 条下: 平陆县西有 “常乐镇”。(1)在山西省平陆县西南部。面
今辽宁黑山县东之东沙河。《方舆纪要》 卷37广宁卫: 路河在 “卫东四十里。其上流为羊肠河。源出白云山,经镇武堡、高桥铺入镰刀湖,又东合潮河,流入于三岔河。中间有沙岭,地形高阜,多沙,河易淤,自盘山岭
即今江苏江宁县西南东善桥乡。清同治《上江两县志》卷5《城厢》:有“东善桥”。在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中部。面积74平方千米。人口2.5万。镇人民政府驻东善桥,人口 1600。镇以桥名。1949年为东善镇,
①在今福建大田县西。《方舆纪要》卷97大田县:大富山“在县西六十里,接漳平县界。上有泉,一乡之田俱藉其灌溉”。②在今湖南长沙市北。《方舆纪要》卷80长沙府:大富山“在府北七里。一名罗洋山。峰峦峭拔,流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置,属碣石卫。在今广东惠东县东南平海镇。清康熙四年(1665)裁。九年(1670)复设, 四十二年(1703)又设游击驻此,雍正四年(1726)改设参将驻防。明洪武二十七年(
即鄂岭坂。在今河南登封市东南三十里。《资治通鉴》: 唐乾元二年 (759),史思明陷郑州,逼东京洛阳。李光弼说东京不可守,“守之则汜水、崿岭、龙门皆应置兵”。古山名。又作鄂岭阪或鄂阪。在今河南省登封市
在今广东信宜县北。《方舆纪要》 卷104信宜县: 浦头山寨 “在县北,瑶寨也。《志》云: 县北境瑶山接广西岑溪县、郁林州界,凡四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