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州路
元至元十五年 (1278) 改韶州置,属广东道宣慰司。治所在曲江县 (今广东韶关市)。辖境相当今广东韶关、曲江、乳源、仁化、乐昌等市县地。明洪武元年 (1368) 改为韶州府。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升韶州置,治曲江县(今广东韶关市)。属江西行省广东道宣慰司。辖境约当今广东省韶关市及仁化、乐昌、乳源等县地。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为韶州府。
元至元十五年 (1278) 改韶州置,属广东道宣慰司。治所在曲江县 (今广东韶关市)。辖境相当今广东韶关、曲江、乳源、仁化、乐昌等市县地。明洪武元年 (1368) 改为韶州府。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升韶州置,治曲江县(今广东韶关市)。属江西行省广东道宣慰司。辖境约当今广东省韶关市及仁化、乐昌、乳源等县地。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为韶州府。
即今贵州台江县西南之南市。清雍正九年(1731) 置南市土千总。
又作别十八里、别石八里、别失拔里、别失八剌哈思、别石把、龞思马。即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破城子。《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元至元二十年(1283)置别失八里、和州等处宣慰司。二十三年(1286)置别失
在今河南登封市东南三十里。《清一统志·河南府一》:石淙水,“唐武后与群臣游宴赋诗于此。薛曜序云,‘石淙者俗谓之平乐涧。……’《旧志》:源出嵩山,南流经告成镇东五里,又南入颍”。
①战国秦孝公置,治所在今陕西眉县东四十里渭水南岸。秦属内史。西汉属右扶风。东汉永平八年 (65) 移治故斄城 (今陕西咸阳市西南杨林区永安村)。晋属始平郡。北魏太平真君七年 (446) 废。北周建德三
当在今甘肃永登县西南或兰州市西北红古区境。《晋书·秃发利鹿孤载记》:隆安四年(400),“吕纂来伐,使傉檀距之。纂士卒精锐,进度三堆,三军忧惧”。即此。
即今湖北新洲县南涨渡湖。清光绪 《湖北全省分图》: 黄冈县西北有涨渡湖。民国 《湖北通志》卷10黄冈县: 涨渡湖 “在县西北九十里”。在湖北省东部武汉市新洲区南。因水位季节变化显著,“涨需渡,涸可涉”
即大堰村。今浙江衢县北玳堰乡。
明置,在今广西钦州市西。《清一统志·廉州府》:天板关“在钦州西六十余里”。
又作西奥山。在今云南凤庆县西南二百里。《清一统志·顺宁府》:西粤山“叠壑层峰,石壁峭绝,与缅宁接界。中有洞如城阙,广十余丈,石乳下垂,宛如华盖。内有石鼓、钟磬之属,击之有声,名曰琼英洞”。
①在今山东临朐县东北二里。《水经·巨洋水注》: “巨泽又东北径委粟山东,孤阜秀立,形若委粟。” 《清一统志·青州府一》 引 《县志》 称:委粟山 “亦名稷山,上有后稷祠”。②在今河南偃师市西南。《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