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顺陵

顺陵

①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三十六里陈家村南(唐称洪渎原)。是武则天母杨氏之墓。武则天改国号为周后,将其母之墓改称顺陵。陵园占地面积110万平方米,略呈长方形,四周有围墙,四面各有一门。陵墓位于内城北半部,现高12.6米,底部为方形。墓周有石人、石羊、石狮、独角兽、石马等大批石刻。其中尤以陵墓南门的一对石狮和独角兽雕刻最为生动有力,是唐代造型艺术中的珍品。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②唐肃宗子建宁王李倓的陵墓。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倓在代宗时进谥承天皇帝,葬顺陵。

③五代周恭帝柴宗训之陵。在今河南新郑市北。《旧五代史·周书·恭帝纪》: 北宋开宝六年(973),后周恭帝柴宗训 “归葬于世宗庆陵之侧。……陵曰顺陵”。

④即五代南唐李璟墓,在今江苏南京市南四十六里、江宁县 (东山镇) 西南东善乡祖堂山南麓。


(1)在陕西省咸阳市东北18千米的陈家村南(唐时称洪渎原)。为唐女皇武则天母杨氏之墓。杨氏死于唐咸亨元年(670年),当时以王礼埋葬,称墓而未称陵。武则天即位后,永昌元年(689年)追尊其父为忠孝太皇,母为忠孝太后,改墓为明义陵。天授元年(690年)再追尊其父为太祖孝明高皇帝,母为明高皇后,改明义陵为顺陵。唐景云元年(710年)和先天二年(713年),曾两次废除陵的称号,但后人仍习称为顺陵。陵园原分为内外两城,占地110万平方米,略呈长方形。原有两层围墙,均已倒塌,仅存遗址。东西南北各有门,陵墓在内城北半部,现高12.6米,底部为方形,占地约3亩。有石人、石羊、石马、石蹲狮、走狮、石独角兽等约三十多件。陵墓南门走狮和独角兽各一对,体型庞大、雄伟,雕刻生动、有力,是唐代艺术珍品。外城中部原有碑塔寺一座,内立顺陵石碑,为武三思撰文,相王李旦(唐睿宗)书,文字中有许多是用武则天所创造的新字。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地震,碑倒碎裂,散失各处,现仅存八块,十分珍贵。今存咸阳博物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即五代南唐中主李璟墓。见“南唐二陵”。


猜你喜欢

  • 丹峰岭

    在今浙江缙云县南。《方舆纪要》卷94缙云县:丹峰岭“在县治南。元曰云塘驿,在县北三里。明初迁于县南,改今名”。

  • 閟畔部

    又作必伴部。宋大理置,属东川郡。在今云南会泽县境。明 《寰宇通志》 卷69: “旧名东川甸,乌蛮骂弹改为那扎那夷。南诏王蒙世隆置东川郡,遣清平官赵铎些冢子赵些贤治之。后乌蛮閟畔强盛,自号閟畔部。” 元

  • 河口寨

    即今河南罗山县东北三十二里河口寨。清尹耕云 《豫军纪略》 卷3: 咸丰五年 (1855) 五月,清军抵孙铁铺,知林其贤等 “已由竹竿铺北走,至河口寨”。

  • 亦鲁河卫

    又作伊鲁河卫。明正统后置,属奴儿干都司。在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兴凯湖南伊鲁河流域。后废。清光绪《吉林通志》卷12:“伊鲁河卫,正统后置,旧讹亦鲁。”

  • 鲇渎镇

    隋置,属蒲圻县。即今湖北嘉鱼县。《寰宇记》 卷112嘉鱼县: “隋之鲇渎镇,以多生鲇鱼为镇名。” 五代南唐升为嘉鱼县。隋置,即今湖北省嘉鱼县。以多生鲇鱼得名。五代南唐保大中升为嘉鱼县。

  • 勐 (猛) 罕

    又称橄榄坝。明代属车里宣慰司,即今云南景洪市东南勐罕镇。傣语 “勐” 为坝子,“罕”即 “费罕”, 为梭布。 以盛产棉花、 善织土布得名。一说乡民用梭布铺路迎接佛主,

  • 春科副安抚司

    清雍正七年 (1729) 置,属雅州府。治所在今四川石渠县西南正科乡。宣统三年(1911) 改流。

  • 牢州

    ①唐武德中置,治所在义泉县(今贵州湄潭县)。贞观十六年(642)废。②唐贞观十一年(637)改智州置,治所在南流县(今广西玉林市)。《旧唐书·地理志》:牢州“以牢石为名”。后废。乾封三年(668)复置

  • 黄沙县

    唐武德元年 (618) 置,属南丰州。治所在今湖北郧西县东。八年 (625) 废。古县名。唐武德元年(618年)置,治今湖北省郧西东,属南丰州。武德八年废。

  • 六安军

    北宋政和八年(1118)升六安县置,治所在六安县(今安徽六安市)。辖境相当今安徽六安、霍山等市县地。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废,嘉定五年(1212)复置,端平元年(1234)又废,后复置。元至元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