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茗山
一名茗山。在今安徽太湖县东南三十八里。《舆地纪胜》 卷46安庆府: 茗山 “在太湖县南五十里。莲花峰东北有梅福炼丹处”。《方舆纪要》 卷26太湖县 “新寨山” 条下: “又县南三十里曰香茗山,上产硃砂。” 《清一统志·安庆府一》: 香茗山,“ 《太湖县志》: 中一峰曰莲花峰,左曰小茗山,右曰大茗山,尤为高峻,上有丹砂,险不可取。山半有洞,可容数百人,有泉甘冽”。
在安徽省望江县西北。左为大茗山,右为小茗山,中为莲花峰。峰峦巍峨秀丽。主峰海拔489米。相传汉梅福、唐罗隐曾隐居于此。
一名茗山。在今安徽太湖县东南三十八里。《舆地纪胜》 卷46安庆府: 茗山 “在太湖县南五十里。莲花峰东北有梅福炼丹处”。《方舆纪要》 卷26太湖县 “新寨山” 条下: “又县南三十里曰香茗山,上产硃砂。” 《清一统志·安庆府一》: 香茗山,“ 《太湖县志》: 中一峰曰莲花峰,左曰小茗山,右曰大茗山,尤为高峻,上有丹砂,险不可取。山半有洞,可容数百人,有泉甘冽”。
在安徽省望江县西北。左为大茗山,右为小茗山,中为莲花峰。峰峦巍峨秀丽。主峰海拔489米。相传汉梅福、唐罗隐曾隐居于此。
唐置,属积利州。即今辽宁大连市旅顺口区西南端老铁山东石岚子。《新唐书·地理志》 载贾耽 《入四夷道里记》: “登州东北海行,过大谢岛、龟歆岛、末岛、乌湖岛三百里。北渡乌湖海,至马石山东之都里镇二百里。
在今浙江乐清市东。《方舆纪要》 卷94乐清县: 鹗岭 “在县东。嘉靖八年,倭寇乐清、登鹗岭,因徙白沙巡司戍于此”。
南朝梁置,为罗州治。治所在石龙县(今广东化州市)。辖境相当今广东化州市及广西陆川县部分地。隋开皇九年(589)平陈后废。南朝梁置,治石龙县(今广东化州市)。辖境相当今广东省化州市一带。隋开皇时废。
即今云南腾冲县南半个山。《方舆纪要》 卷118腾越州: 罗左冲山在 “州南六十里。上有镇夷关。山后即南甸宣抚司。悬岩峭壁,足为华夷之限。《滇略》 谓之半个山。界限华戎,北寒南暑,迥然各天”。
即虎思斡耳朵。西辽都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南岸托克马克东南二十里布拉纳古城遗址。元刘郁《西使记》:“二月二十四日过亦堵,两山间土平民伙,沟洫映带,多故垒坏垣。问之,盖契丹故居也。”
即今伊拉克之幼发拉底河。《新唐书·地理志》广州通海夷道:罗和异国“又西一日行,至乌剌国,乃大食之弗利剌河,南入于海”。
春秋时吴都 (今江苏苏州市) 南门。《吴地记》: “蛇门,南面有陆无水,春申君造以御越军。在已地,以属蛇,因号蛇门。”
东汉雒阳苑囿。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西。《后汉书· 顺帝纪》 载: 阳嘉元年(132),“是岁起西苑,修饰宫殿”。
即今山东乳山市东北南黄镇。清同治 《宁海州志》 卷6胜水乡有 “南黄社”。民国 《牟平县志》卷3: 南黄集 “在县 (治今宁海镇) 东南一百二十里” 南黄乡。
即今河北深州市东北四十里北溪村乡。清同治《畿辅通志》卷55深州图:东北有北戏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