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卫
明洪武二十六年 (1393) 置,属山西行都司。治所在今山西左云县东北。宣德元年 (1426) 徙治阳和卫城 (今山西阳高县)。清顺治三年 (1646)与阳和卫合并,改为阳高卫。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置,在今山西省大同市西高山。属山西行都司。永乐元年(1403年)徙治北直隶保定府城(今河北保定市)。属后军都督府。宣德元年(1426年)又徙阳和卫城(今山西阳高县),与阳和卫同治,仍属山西行都司。清顺治三年(1646年)并入阳和卫,改称阳高卫。
明洪武二十六年 (1393) 置,属山西行都司。治所在今山西左云县东北。宣德元年 (1426) 徙治阳和卫城 (今山西阳高县)。清顺治三年 (1646)与阳和卫合并,改为阳高卫。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置,在今山西省大同市西高山。属山西行都司。永乐元年(1403年)徙治北直隶保定府城(今河北保定市)。属后军都督府。宣德元年(1426年)又徙阳和卫城(今山西阳高县),与阳和卫同治,仍属山西行都司。清顺治三年(1646年)并入阳和卫,改称阳高卫。
从今北京市西南琉璃河站 (今属房山区) 向西北至周口店。长15.2公里。为卢汉铁路支线。清光绪十八年 (1892) 动工修筑,次年建成。
又名清净寺。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建,在今福建泉州市涂门街。元至大二年(1309)耶路撒冷人阿哈玛重修。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伊斯兰教清真寺之一。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置,属秦州。在今甘肃清水县东北四十里黄门乡。熙宁五年(1072)改为冶坊堡。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置,在今甘肃省清水县东北。属秦州。熙宁五年(1072年)改为冶坊堡。
在今河南开封县西南四十六里。《宋史·岳飞传》:南宋绍兴十年(1140)大败金兵于郾城,又“进军朱仙镇,距汴京四十五里,与兀术对垒而阵”。大破之。邓广铭《岳飞传》考证,谓此役纯属虚构。元代开通贾鲁河后,
在今广东普宁市东北。《方舆纪要》 卷103普宁县: 黄峰林山 “在县 (治今洪阳镇) 东十里。其北有洪山”。
即珠母海。指今广西北海市南涠洲岛一带海域。历代为采珠之地。即“珠母海”。
①南朝宋末置,属九德郡。治所在今越南义静省境。南齐废。②唐武德五年(622)置,属齐州。治所在今广东怀集县西北。贞观元年(627)废。
东汉灵帝时筑。在雒阳 (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 以西的西园内。《拾遗记》 载: “灵帝初平三年,游于西园,起裸游馆千间,采绿苔而被街,引渠水以绕砌,周流澄澈,乘船以游漾,使宫人乘之,选玉色轻体者,
即今江西余干县西南江埠乡。清同治《余干县志》卷3有汪家埠市。
即今台湾省桃园县北芦竹乡 (南崁)。清康熙间蒋毓英 《台湾府志》 卷1: 南嵌社 “离府治九百二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