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黄浦江

黄浦江

在今上海市境内。旧误传为战国时春申君黄歇所疏导,故别称黄歇浦、春申江。黄浦之名始见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 (1158) 高子凤 《南积善寺记》,《宋会要·食货八之二九》 作黄浦塘。元至元年间称黄浦港。《明史》 作大黄浦。本吴淞江支流。《明史·河渠志》: 永乐元年 (1403) 夏原吉言: “松江大黄浦乃通吴淞江要道,今下流遏塞难浚。” 遂用叶宗行的建议,浚江通范家浜,导入黄浦以入海。此后黄浦江取代吴淞江而为太湖下游入海干流,即今黄浦江。清以后通称黄浦江。


长江下游支流。在上海市境内。旧称黄浦;别称黄歇浦(简称歇浦)、春申江(简称申江)。相传为战国楚春申君黄歇疏浚而得名。源出太湖,东流穿淀山湖为拦路港,汇园泄泾及大泖港后称黄浦江。到闵行以东折向北流,在市区外白渡桥纳吴淞江(苏州河),到吴淞口入长江。自淀山湖以下长113.4千米,米市渡附近多年平均流量为316米3/秒,江面平均宽300~500米。为太湖流域的主要排水道及航道。下游江阔水深,可航巨轮。1976年在松江区得胜港附近建有黄浦江大桥,以后又先后建成南浦、杨浦、徐浦及奉浦大桥。世界著名的上海港区即分布在城区的黄浦江两岸。黄浦之名,始见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高子凤《南积善寺记》,《宋会要·食货八之二九》作黄浦塘,元至元年间,称为黄浦港(《同治上海县志札记》卷一引至元间江浙委检校官王艮言)。《明史·河渠志》称为大黄浦,清代以后,又名黄浦江。明永乐元年(1403),吴淞江下游淤塞严重,太湖流域水患加剧,户部尚书夏原吉主持开浚范家浜,即今苏州河口以下的黄浦江,上接黄浦,通引太湖、淀泖之水入海。范家浜初开时阔仅三十丈,以后由于潮水冲刷和不断疏浚,拓展至二里许,成为通海深水大河,即今黄浦江,为上海地区沟通国内外海上贸易的主要海港。


猜你喜欢

  • 牛岭

    ①在今福建福安市西二十余里。《方舆纪要》卷96福安县:牛岭,“《志》云, 山界宁德,通延、建。其高接天”。②即今江西赣县东南牛岭。1932年中央革命根据地所置信康县后曾迁治于此。③即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南

  • 丰都县

    隋义宁二年(618)置,属巴东郡。治所即今四川丰都县。明曹学佺《蜀中名胜记》卷19丰都县:“丰民洲在平都山下,隋两取之以名县。”唐初属临州,贞观八年(625)属忠州。北宋政和元年(1111)废。南宋绍

  • 黑崇关

    一作黑松关。永定三关之一。在今湖南张家界市东南。《明史· 地理志》 慈利县: “西北有龙伏关,东南有后平关、黑崇关,谓之永定三关。”

  • 南泥湾垦区 (县级)

    1941年八路军359旅曾在此屯垦。1946年7月陕甘宁边区由原南泥湾垦区及延安县金盆区和固临县临镇区合置县级南泥湾垦区,治南泥湾 (今陕西延安市东南南泥湾)。1948年撤销。

  • 萧关

    ①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关中四关之一。襟带西凉,咽喉灵武,北面之险要。《汉书·匈奴传》:文帝十四年 (前166),“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烧回中宫,侯骑至雍甘泉”。又 《武帝纪》:元封四年 (

  • 乐游原

    在今陕西西安市大雁塔东北。《汉书·宣帝纪》:神爵三年(前59)春,“起乐游苑”。宋敏求《长安志》卷8:乐游原“居京城之最高,四望宽敞。京城之内,俯视指掌。每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京城士女,咸就

  • 水寨关

    明置,属打冲河中前千户所。在今四川西昌市西北。《方舆纪要》卷74守御打冲河中前千户所:洪武初,月鲁帖木儿叛,四川都指挥使瞿能率兵“又破水砦关”。即此。

  • 云中县

    ①秦置,为云中郡治。治所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北古城乡古城村西古城。东汉建安中移治今山西原平县西南,属新兴郡。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废入定襄县。②北周改太平县置,属长宁郡。治所在今山西大同市。隋废。

  • 天子城

    即天生城。在今四川万县市东北天城乡流水村天城山。明曹学佺《蜀中名胜记》卷23谓:“相传昭烈驻兵于此。”

  • 涪陵镇

    北周置,即今四川涪陵市。《寰宇记》 卷120涪州: “周武保定四年,涪陵首领田思鹤归化,于故枳城又立涪陵镇。开皇三年,移汉平县于镇城。”《新唐书·地理志》 涪州: “武德元年以渝州之涪陵镇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