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柱山
在今四川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南九十六里。《方舆纪要》 卷73邑梅洞长官司: 鼎柱山 “在司西北五里。三山齐耸,屹如鼎峙”。
在今四川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南九十六里。《方舆纪要》 卷73邑梅洞长官司: 鼎柱山 “在司西北五里。三山齐耸,屹如鼎峙”。
①古地名。又称陕陌。在今河南陕县西南。周成王时,周、召二公以此为界。《公羊传 · 隐公五年》: “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 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 即此。②战国魏邑。后属秦。在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县老城东
一名石维山。在山西永济市东,接运城市界。《隋书·地理志》:河东郡虞乡县“有石锥山”。
北魏置,属西边城郡。治所在今河南商城县东北。北齐、北周之际废。古县名。北魏改雩娄县置,治今河南省固始县东南。属边城郡。北齐、北周之际废。
即今浙江绍兴县东南平水江。源出今浙江绍兴县南龙头岗,北至绍兴市汇入浙东运河。《越绝书》 卷11: “赤堇之山,破而出锡; 若耶之溪,涸而出铜。” 唐李白 《采莲曲》: “若耶溪旁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亦名阴山戍。在今湖北麻城市东北六十里。《魏书·田益宗传》:梁吴子阳寇三关,“益宗遣光城太守梅兴之步骑四千,进至阴山关南八十余里”。即此。《方舆纪要》卷61麻城县“大城关”条下:“阴山关在县东北阴山上,
①唐武德四年 (621) 改浮山县置,属晋州。治所在今山西浮山县西南十里古县村。《元和志》卷12神山县: “因羊角山神人见,又改为神山县。”五代唐移今治。北宋改属平阳府。金大定七年(1167) 改为浮
西汉置,属北海郡。治所在今山东寿光市南十里益城。东汉为侯国,改属乐安国。后复为县。西晋废。古县名。西汉置,治今山东省寿光市南,属北海郡。东汉改置益侯国。后国除复旧。西晋省。
清雍正八年 (1730) 改乌蒙府置,属云南省。治所在恩安县 (即今云南昭通市)。民国《昭通县志稿》 载 《昭通书院碑记》: “ (鄂尔泰) 既奏请皇上赐名昭通,举前世之乌暗者,易而昭明,前之蒙蔽者,
在今四川广元市北二十五里。唐杜甫《石柜阁》诗:“石柜曾波上,临虚荡高壁。”
本密多台,北宋政和七年 (1117) 赐名,属镇戎军。在今宁夏同心县东南。金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