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龙山县

龙山县

①北魏太和十七年(493)置,属广州顺阳郡。治所在今河南郏县东南。隋开皇初改名汝南县。

②北齐武平四年(573)置,属谯州谯郡。治所在今安徽涡阳县东北二十六里龙山集。隋开皇九年(589)废。

③北齐武平六年(575)置,属太原郡。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古城营村。《元和志》卷13:“因县西龙山为名。”隋开皇十年(590)废。

④南朝梁、陈时置,属郁林郡。治所在今广西贵港市北。以近龙山为名。隋大业初废。

⑤隋开皇初改龙城县置,属营州。治所在今辽宁朝阳市。十八年(598)更名柳城县。

⑥唐置,属昌州羁糜州。治所在今河北廊坊市西。至德后废。

⑦辽开泰二年(1013)置,为潭州治。治所在今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西南白塔子。金属利州。元初属大定府,至元四年(1267)属利州,后属大宁路。明初废。

⑧清雍正七年(1729)置,属永顺府。治所即今湖南龙山县。民国初属湖南辰沅道。1922年直属湖南省。


(1)古县名。(1)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置,治今河南省郏县东南。为顺阳郡治。隋开皇初改名汝南县。(2)南朝梁析布山县置(旧说梁、陈时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北。属郁林郡。隋大业初废。(3)北齐武平四年(573年)置,治今安徽省涡阳县东北龙山集。属谯郡。隋开皇九年(589年)废。(4)北齐武平中置,治今山西省太原市旧城。属太原郡。隋开皇中改晋阳县。(5)隋开皇初改龙城县置,治今辽宁省朝阳市。为营州治。十八年(598年)改名柳城县。(6)辽开泰二年(1013年)置,治今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南公营子村。为潭州治。金属利州。元属大宁路。明洪武初废。(2)今县名。在湖南省西北隅沅水支流酉水上游,与湖北省、重庆市交界。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面积 3127 平方千米。人口53.7万。辖12镇、35乡。县人民政府驻民安镇。五代置上溪州。宋因之,为羁縻州。元置白崖洞长官司,治今石牌洞,属新添葛蛮安抚司。明属永顺宣慰司,并复置上溪州。清雍正七年(1729年)在麂皮坝置龙山县,治今民安镇,属永顺府。因山得名。1914年属辰沅道,1922年直属省。1949年属永顺专区。1952年属湘西苗族自治区,1954年改由湘西苗族自治区代管。1955年属湘西苗族自治州,1957年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湘西山地西北缘,地形以山地为主,间以台地、盆地和谷地。酉水、洗车河流经境内。属北亚热带湿润地区。农产有稻、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林产有油桐、油茶、柑橘、板栗及松、杉等。有黄连、杜仲、天麻、百合等中药材。矿产有煤、铁、铅、锌、硫黄、石膏、紫砂陶泥等。工业主要有卷烟、陶瓷、电力、化工、榨油、水泥、建材、造纸、织锦等厂和煤矿。209国道纵贯南北。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茨岩塘曾为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和龙山县苏维埃政府驻地,旧址尚存。古迹有五代吴著厅遗址。


猜你喜欢

  • 上勒凹贡按寨

    在今四川若尔盖县西北。清雍正二年(1724)置上勒凹贡按寨土千户。

  • 虾蟆圩镇

    即今江苏泰兴市东南三十二里曲霞镇。清光绪 《江苏全省舆图》: 泰兴县东南有 “虾蟆圩”。1949年改名曲霞镇。

  • 大宁路

    蒙古至元七年(1270)改北京路置,属辽阳行省。治所在大定县(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大明镇)。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改为武平路,后复为大宁路。辖境相当今内蒙古老哈河和奈曼旗以南,辽宁医巫闾山、大凌河以西

  • 永和墟

    ①北齐置,故址在今山西永和县西南三十五里。北周宣帝改置临河县。②北宋熙宁七年(1074)废永和县为镇,属安阳县。即今河南安阳县东四十里永和乡。③即今江西吉安县东南永和镇。《方舆纪要》卷87吉安府庐陵县

  • 殷繁水

    即今内蒙古察哈尔右翼后旗西南五德沟。《魏书·太宗纪》: 泰常元年 (416),“大狝于牛川,登釜山,临殷繁水而南”。古水名。即今内蒙古自治区察哈尔右翼后旗西南五德沟。《魏书·太宗纪》:泰常元年(416

  • 乌拉珲河

    在今黑龙江省通河县东。《清史稿·地理志》 大通县:“乌拉珲河西流,汇为二泊,曰三捷泡,曰二龙潭,泊旁地肥饶。”

  • 雅州千户所

    明洪武四年 (1371) 置,属四川都司。治所在雅州 (今四川雅安市)。后废。

  • 仙洲

    在今福建南平市东。《方舆纪要》卷97延平府南平县:“仙洲在城东。有山介于二水之间,俗呼仙洲。”

  • 云浮水

    ①在今广东罗定市东南。《方舆纪要》卷101罗定州:云浮水“在州东南。源出东安县界云浮山下,流入州境,注于泷水”。②一名漠阳江。即今广东阳春、阳东等市县境之漠阳江。《清一统志·肇庆府》:漠阳江“一名云浮

  • 狼牙村

    在今山西朔州市西南狼儿村 (或说在今朔州市南陈家峪)。《辽史·圣宗纪》: 统和四年 (986)七月,奏复朔州,擒宋将杨继业,“宋将杨继业初以骁勇自负,号杨无敌,北据云、朔数州。至是,引兵南出朔州三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