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龙川县

龙川县

①秦置,属南海郡。治所在今广东龙川县西南二十里佗城镇。《汉书·地理志》 南海郡龙州县,颜师古注:“裴氏《广州记》云,本博罗县之东乡也,有龙穿地而出,即穴流泉,因以为号。”隋开皇十一年(591)废。唐初复置,属循州。贞观初又废。五代南汉乾亨元年(917)复以雷乡县改置,为循州治。治所在今龙川县西北。北宋宣和三年(1121)改为雷江县,南宋绍兴元年(1131)复名龙川县,十五年(1145)又移治今龙川县西南佗城。元至元十三年(1276)为循州路治,二十三年(1286)复为循州治。明洪武二年(1369)州废,改属惠州府。民国初属广东潮循道。1912年迁今治老隆镇。1920年直属广东省。

②北宋置,属羁縻武笼州。治所在今广西百色市东北龙川镇。元废。


在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上游,北邻江西省。属河源市。面积 3077 平方千米。人口86.1万。辖30镇。县人民政府驻老隆镇。据《汉书·地理志》载,“有龙穿地而出,即穴流泉”,故名。秦置县,治今县西南佗城,属南海郡。汉仍之。隋开皇十一年(591年)省入河源县。武周天授二年(691年)废县。后重置,名雷乡县,属循州。南汉乾亨元年(917年)改雷乡复为龙川,移循州就县治。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龙川为雷江。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又称龙川县,仍为循州治。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为循州路治,后复为循州治。明洪武二年(1369年)省循州入惠州府,属惠州府。清仍之。1914年属潮循道,后县治由佗城迁此。1920年属广东省。1949年迁治老龙(今老隆镇),属东江专区。1952年属粤东行政区,1956年属惠阳专区,1959年改属韶关专区,1963年复归惠阳专区。1970年属惠阳地区,1988年属河源市。属东江上游山地丘陵地形。地表起伏大,南端界山七目嶂海拔 1318 米,为县最高峰。东江河谷狭长曲折。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主产稻,并产甘薯、花生、大豆、黄麻、甘蔗。北部山地多竹、马尾松、杉、桉、樟、栎、荷木等林木;中部丘陵种油料作物和水果;南部地势平坦,是粮产区。盛产木材、毛竹、松香、柿饼、油桐、油茶、土纸、竹席。富水力资源。有煤、锰、铁、钨、磷、萤石、滑石、大理石、石灰石等矿。工业主要有机械、冶炼、建材、造纸、化肥、水电、森工、矿泉饮料等。广东省枫树坝电站设此。京九铁路、广梅汕铁路在此交会。205国道、龙江和和洋公路经过,梅隆铁路终点。东江通航。纪念地有龙川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兴龙苏维埃政府旧址。名胜古迹有霍山、正相塔、下塔、越王井、越王庙、赵佗故城及坑子里新石器时代遗址。


猜你喜欢

  • 张超谷

    在今陕西华阴市南华山毛女峰之东北。东汉张楷居此。楷字公超,故名。又名雾谷,亦名雾市谷。以公超能为五里雾而得名。《宋史·隐逸上·陈抟传》:“端拱初,忽谓弟子贾德昇曰:汝可于张超谷凿石为室,吾将憩焉。”即

  • 大青山

    ①又称青山。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北之大青山。《明史·鞑靼传》:“俺答常远处青山。”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8:“黄台吉遁走,休舍大青山。”吴公坝(古白道谷)和昆都伦沟(古稒阳塞,一称鄂博口)为南北交通

  • 哈三千户所

    明永乐四年 (1406) 置,属奴儿干都司。治所在今黑龙江省通河县附近。后废。明永乐四年(1406年)置,治今黑龙江省通河县。后废。

  • 板桥河

    即今辽宁北镇满族自治县东南杜家台河。《方舆纪要》 卷37广宁卫: 板桥河 “出医巫闾山,同源异流,一经卫城北,一经卫城南,具至城东南合芦沟及双峰河入海。今城西南有板桥驿,以此名”。

  • 岩坑山

    ①一作阳鲁山。在今辽宁辽阳市东北十里。后金天命九年 (1624) 于此建东京陵。清顺治八年 (1651) 封此山为积庆山。②在今浙江浦江县西北。《方舆纪要》 卷93浦江县: 岩坑山 “在县西北五十里。

  • 皇路礁

    在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位于弹丸礁西南约25海里。低潮露出,为一长约1海里的完整环礁。东南部有海拔0.6—1.2米之圆形珊瑚礁块。中国渔民向称五百二。1935年公布名称为无劳柴乐礁。1947年改名皇路礁

  • 武定道

    1925年由济南道分置,属山东省。治所在惠民县 (今山东惠民市)。辖境相当今山东惠民、阳信、无棣、乐陵、利津、沾化、滨州、商河、垦利、东营等市县地。1928年废。

  • 洪蓝埠镇

    在今江苏溧水县西南洪蓝镇。《清一统志·江宁府二》: 洪蓝埠镇“在溧水县南十五里。亦曰洪蓝埠。其地有河道,北通秦淮,南达石湖,商贾聚集,新粮仓在焉”。

  • 临机 (機) 县

    唐武德五年 (622) 置,属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省临高县东北。开元元年 (713) 改名临高县。

  • 平棘山

    在今河北赵县。《方舆纪要》卷14赵州:“平棘山有二:在州城北者曰大平棘,在城南者曰小平棘,皆去城百步许,山顶平而多棘,故以名山,汉又以山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