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三署郎

三署郎

东汉光禄勋所辖左、右、五官三中郎将署所掌郎官合称。时罢车、户、骑三将,故中郎、侍郎、郎中皆分属三署。以郡国所举孝廉补之,年五十以上属五官,其次分在左、右署,以供官吏人材之储备。其功高久次者得举茂才。尚书郎亦从中选任。三国吴沿置。魏、蜀不置三署,后其称遂废。


三署郎,即三署中的郎官。有中郎,秩比六百石;侍郎,秩比四百石;郎中,秩比三百石;无定员,多至千人,皆掌执戟宿卫。三署指五官中郎将署,左中郎将署,右中郎将署,皆秩比二千石,属光禄勋。(见《后汉书·百官志》)。《后汉书·孝和孝殇帝纪》:“元兴元年春正月戊午,引三署郎召见禁中,选除七十五人,补谒者、长、相。”《后汉书·孝安帝纪》:“诏选三署郎及吏人能通《古文尚书》、《毛诗》、《谷梁春秋》各一人。”“八月庚午,初令三署郎通经术任牧民者,视事三岁以上,皆得察举。”

猜你喜欢

  • 绣衣执法

    官名。新莽置,时王莽发大军结集边郡征讨匈奴,吏士放纵扰民,故置,员五十五人,镇抚边郡,督大奸猾擅弄兵者。然皆货略为市,侵渔百姓。官名,汉武帝置绣衣御史,王莽改曰绣衣执法,掌督察大奸猾。《后汉书·伏湛传

  • 使节

    使臣所持符节。亦指出使之臣。《周礼·地官·掌节》: “凡邦国之使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皆全也,以英荡辅之。”奉皇命出使的凭信。汉代凡出使巡察,使者均持节以行。汉节柄长八尺,毛三重,以

  • 东市署丞

    官名。北齐置。东市署次官,佐东市署令掌邺城东市的事务。

  • 亲王亲事府典军、副典军

    官名。唐制亲王府所辖有亲事府,设典军二人,正五品上;副典军二人,从五品上。掌率校尉以下守卫陪从之事。校尉、旅帅、队正、队副分领执仗亲事、执乘亲事各十六人,亲事三百三十三人。

  • 设治局

    官署名。北洋政府时期于少数民族地区或边远地区尚未设县的,先成立设治局进行筹备,作为设县的过渡。设治局置设治委员一人,其职权与县知事略同。国民党政府沿置,依照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六月二日公布的《

  • 内小

    官名。北魏置,为内廷官。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图版二四九之二《侯刚墓志》: “太和五年(481),文明太后调(侯刚)为内小。季年,从驾襄沔,以军功转虎威将军,冗从仆射,尝食典御。”还有秘书内小、

  • 尚茶副

    官名。清朝内务府御茶膳房之茶房副长官。初置茶饭处,设有副总领。乾隆二十四年(1759),改副总领为尚茶副、尚膳副,各一人,正五品。分别协助尚茶正、尚膳正管理茶房、膳房事。又,清朝陵寝官中亦设此值,东陵

  • 短差

    官制用语。明朝指国子监监生往各衙门历事时间较短者。初历事时间短,期满回监,弘治(1488—1505) 后定为一年,期满上选。计有承运库十名、司礼监十六名,尚宝司六名、六科四十名。又有随御司刷卷一百七十

  • 少司成

    官名。即国子司业,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咸亨元年(670)复名司业。参见“国子司业”。官名。唐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改国子监司业为少司成,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复旧。

  • 大谏臣

    官名。同“大谏”。春秋齐置。君王左右主司谏议的大臣。《吕氏春秋·勿躬》: 管子复于桓公,曰: “蚤(早)入晏出,犯君颜色,进谏必忠,不辟死亡,不重富贵,巨不若东郭牙,请置以为大谏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