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元士

元士

官名。①受命于天子之士。《礼记·王制》:“天子之元士视附庸。”郑玄注: “元,善也。善士谓命士也。”孔颖达疏: “按《周礼》注,‘天子上士三命,中士再命,下士一命’。故云‘善士谓命士’。则上、中、下之士皆称元士也。天子之士所以称元者,异于诸侯之士也。”②王莽始建国元年(后9)更秩六百石为元士。新莽官制,九卿分属三公,每一卿置大夫三人,每大夫置元士三人,凡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分主中都官诸职。东汉废。北魏道武帝天赐元年(404)八月亦置,为大夫属官,秩七品; 元士属官有署令长,秩八品; 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改元士为从四品上; 太和二十三年复次职令无此职。③明朝洪武二十三年(1389)改给事中为元士,后以六科为政事本源,改为源士。旋复旧名。④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置,以赐在学选人,正五品。


1、官名,即天子的上士,位比小城长官。《礼记·王制》:“天子之元士,视附庸。”注:“小城曰附庸。”这里的附庸,指小城长官。按周礼注,天子上士三命,中士再命,下士一命。上中下三士,皆称元士。天子之士皆元士,以异于诸侯之士。《后汉书·百官志》:“掾史属二十四人。本注曰:《汉旧注》东西曹掾比四百石,余掾比三百石,属比二百石,故曰公府掾,比古元士三命者也。”

2、官名,王莽置。王莽置三公九卿,每卿置大夫三人,一大夫置元士三人,共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分掌中都官诸职。见《汉书·王莽传》。北魏沿其制,七品。见《魏书·官氏志》。

3、秩(俸)级名,六百石曰元士。见《汉书·王莽传》。

4、给事中的别称。明洪武二十二年改给事中为源士,增至八十一人,皇上以其适符古元士之数,改为元士。见《明史·职官三·吏户礼兵刑工六科》。

5、赏赐名号。宋徽宗政和八年置,用来赏赐在学选人,正五品。

猜你喜欢

  • 专卖事业司

    官署名。国民党政府于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设置,属财政部。掌理抗战时期所创办的专卖事业行政事务。以司长为主官,下设科长、科员。

  • 绿綟绶

    官制用语。指系在印柄上的丝带,呈绿、紫、绀三采。綟本为草名,其色绿,故用作绶名。汉朝以之系在金质印章柄上,授予相国及诸王国贵人,两晋、南朝时只授于相国,作为其地位的标志。

  • 员外羽林监

    官名。即正员之外添授之羽林监,北魏置。《周书·杨敷传》:“魏建义初,袭祖(杨)钧爵临贞县伯,邑四百户。除员外羽林监。”东魏沿置。

  • 客馆令

    官名。三国魏由大行令改名,掌接待四方宾客,管理诸郡设在京城的客邸。七品。隶大鸿胪。南齐亦置。官名,即大行令,三国魏改大行令为客馆令,掌接待四方宾客及郡国邸。属大鸿胪。南齐沿置。

  • 盐场公署

    官署名。民国置,设在各盐场区域,属盐务总局,并受盐务管理局的指挥和监督,掌管其场区的盐税征收、盐质的产制、检定及秤放等事务,并指挥税警。设署长一人,下设办事处及税警派出所等。

  • 官佐

    战国秦称官长的助手。《睡虎地秦墓竹简·置吏律》: “啬夫之送见它官者,不得除其故官佐、吏以之新官。”

  • 信都局

    官名。北齐置,设丞。隶太府寺司染署。

  • 太子庶子

    东宫属官。秦、西汉隶太子太傅、少傅,东汉隶太子少傅,秩四百石。值宿东宫,职比郎官,无员额。别有“太子中庶子”,侍从太子左右,位在其上。三国因之,魏五品。两晋员四人,或隶太子詹事,或隶太子二傅,五品。为

  • 典庖中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仿《周礼》庖人置,北周沿置。天官府膳部中大夫属官,员一人,其下设典庖下士以佐之。正二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参见“庖人”。

  • 龙庆栽种提举司

    官署名。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设,隶宣徽院,秩从五品。掌缙山(后改龙庆州,今北京延庆) 岁输粱米及易州、龙门官园瓜果梨桃栽种,以供宫廷。置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员。官署名。元至元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