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八旗官学

八旗官学

学校名。清朝八旗子弟进学之处。顺治元年(1644)置。初定每旗一所。康熙五十年(1711)改为每二旗一所,雍正六年(1728)复旧。每所设助教三人,满洲二人,蒙古一人; 教习七人,满洲一人,蒙古二人,汉四人; 额外二人,汉员。分教满语、骑射、汉学等课艺。每所学生满洲六十名,蒙古二十名,汉军二十名; 下五旗包衣学生,满洲六名,蒙古二名,汉军二名,入学者皆为文职五品、武职三品以上官员之子弟,十年期满,分别选用。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隶学部。


清代八旗旗民子弟学校。清初每旗设一所,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改为二旗共设一所。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以后复改为每旗一所。各旗官学各设助教满二人,蒙古一人,教习满一人、蒙古二人、汉四人,额外教习二人,均为汉人。学生名额每学定满学生六十名,蒙古学生二十名,汉军学生二十名。下五旗每旗添设“包衣”学生,满六名,蒙古二名,汉军二名。凡满、蒙、汉文职五品,武职三品以上者,均准挑取子弟入八旗官学肄业。由满、蒙、汉助教、教习、分教满、蒙、汉文课程,并规定年满十三岁者学习步箭,满十六岁者学习马箭,每年春秋定期考试,十年学习期满,分别选用。

猜你喜欢

  • 朝会

    古时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时见曰会。秦汉诸侯、百官朝见皇帝,皆称朝会,有一定仪式。汉高祖即位之初,仪法未立,群臣朝会时喧哗失礼,后由叔孙通兼采古礼与秦仪,制定朝仪。后代亦然,具体制度有沿革。

  • 当路

    指当仕路,居要职掌握政权和掌握政权者。《孟子·公孙丑上》:“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后世多沿用。

  • 上计使者

    西汉时郡国常派遣郡丞、国长史上计于朝廷,称为上计使者。参见“上计掾史”。

  • 尚醖局

    官署名,宋置,掌酒醴之事。见《宋史·职官四·殿中省》。

  • 四门学

    国立学校名。北齐改四门小学置,隶国子寺,设博士、助教各二十员,教授学生五经文字。隋朝沿置,博士、助教各五员,文帝开皇十三年(593)罢。唐朝国子监置,亦称“四门馆”。官学名。北魏始置四门小学,属太常。

  • 武卫大将军

    官名。即武卫将军加“大”者。北魏置,掌宿卫禁军,位任很重。《魏书·穆崇传》:“及车驾南迁,(穆亮自司空) 迁武卫大将军,以本官董摄中军事。高祖南伐,以亮录尚书事,留镇洛阳。”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

  • 职方郎官

    职方郎中、员外郎通称。

  • 左关将军

    将军名号,又称五威左关将军,王莽置。掌镇守函谷关,东挡郑卫,扬威于左。见《汉书·王莽传》。

  • 司会中士

    官名。西魏、北周天官府司会中大夫属官,正二命。

  • 保氏下大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仿《周礼》保氏置,北周沿置。地官府师氏中大夫属官,掌规谏皇帝之任,下设保氏上士以佐其职。正四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参见“保氏”。官名。《周礼》地官之属有保氏下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