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务府堂郎中
官名。清朝内务府之职官。亦称“坐办堂郎中”。掌查照一应事件及查核七司等处题本、堂稿并黄册、蓝册,兼管督催及文职铨选等事。康熙四十二年(1703)设,随即停补。雍正十三年(1735)复设,额置一人,由六库郎中升用,或选院卿及护军统领兼任。所属有主事、委署主事各二人。
官名。清置,属内务府。掌府内所属文职铨选、章奏文移之事。员额一人。
官名。清朝内务府之职官。亦称“坐办堂郎中”。掌查照一应事件及查核七司等处题本、堂稿并黄册、蓝册,兼管督催及文职铨选等事。康熙四十二年(1703)设,随即停补。雍正十三年(1735)复设,额置一人,由六库郎中升用,或选院卿及护军统领兼任。所属有主事、委署主事各二人。
官名。清置,属内务府。掌府内所属文职铨选、章奏文移之事。员额一人。
州军府佐吏名。南齐置,见“州军府户曹参军”。
官名。为武器署的主官,见“武器署”。
春秋时晋国的建制步兵。晋国地处深山,与戎狄为邻,在其壮大过程中曾长期与戎狄族交往,吸取了戎狄族步兵善战的经验,于鲁僖公十年(即晋惠公元年, 公元前650年)建立了步兵部队——左行和右行,隶属于太子申生
北洋政府时期国务院内部机构之一。依照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七月二十日公布的《铨叙局官制》规定,职掌下列事项:一、荐任官以上的任免及其履历;二、文官考试;三、恩给和抚恤;四、荣典授予;五、外国勋章的
官名。清置,属“护军营”,见该条。
太医阶官名。金朝二十五阶之第十三阶,秩从六品下。元朝十五阶之第七阶,秩从五品。官名,也是官阶名。金朝的太医官,自从四品始,以下分为(二)十五阶。从六品下,称保全郎。见《金史·百官一》。
春秋时期大臣所穿的紫色朝服。《左传·哀公十七年》: “良夫乘衷旬,两牡,紫衣,狐裘,至。”
官名。宋朝初年置,掌黄河三门至汴河水运,漕运陕西诸州菽粟以供京师。
官名。宋朝改内酒坊副使置,属东班诸司使,多不领本职,仅为武臣迁转之阶。真宗咸平元年(998)定为同七品,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改从七品。徽宗政和二年(1112)重定武臣阶官名,废。
匈奴官名。即左屠耆王。屠耆为匈奴语“贤”。汉人因称左屠耆王为左贤王,为单于手下的最高官职。匈奴尚左,故常以太子担任此职。一般统率万余骑,居单于东方,最为大国。下各置千长、百长、什长、裨小王、相、都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