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内阁

内阁

官署名。三国魏曾为秘书署别称。明朝置为综理国家政务的中枢机构。洪武十三年(1380)废中书省和丞相后,六部分任庶务,直接听命于皇帝。因政务繁剧,仿宋制设华盖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大学士,备顾问。建文(1399—1402)中以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卿黄子澄等参预机务,为朝臣参预机务之始。成祖夺位后,即选翰林等官入直文渊阁,参预机务,以其地处内廷,故名内阁。肇建之初,阁臣皆编修、检讨等翰林之臣,不兼部务,无官属,尚未专制百司。内外章疏直达御前。仁宗、宣宗以后,因阁臣多为东宫旧臣,以侍郎、太常卿兼任,品位尊崇,地居近密,撰草诏旨,票拟章奏、裁决机宜,其后又置诰敕、制敕二房,皆设中书舍人,为其属。六部承奉意旨,无所不欲,阁权日重。嘉靖(1522—1566)时,阁臣分为首辅、次辅,首辅专权用事,朝位班次均列六部尚书前,而阁权之争日激。明末天启(1621—1627)间魏忠贤专权,阁臣附为阉党。崇祯 (1628—1644)一朝又频更阁臣,阁权下降。清军入关后,改内三院为内阁。额设大学士满、汉各二人,加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体仁阁、文渊阁、东阁各殿阁衔。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下设学士、典籍、侍读学士、侍读、中书、贴写中书等。分隶典籍厅、满本房、汉本房、蒙古房、满票签处、汉票签处、诰敕房、稽查房、收发红本处、饭银处、副本库、批本处等。名义上仍为最高官署,内阁大学士掌“赞理机务”,“表率百僚”,品秩极尊。初定正二品,雍正 (1723—1735)时改正一品。实际已不再是朝廷政务中心。清初即有议政王大臣会议,裁决军国机要。康熙(1662—1722)时又以南书房草拟诏旨。雍正以后则以军机处承旨办理要政,内阁逐渐成为处理例行政务及发布文告机构。光绪(1875—1908)后期废止题本,更成为闲曹。宣统三年(1911)责任内阁成立后,旧内阁即告废除。


1、秘书署的别称。三国曹魏称秘书署为内阁。

2、官署名。明初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十五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特侍左右,以备顾问;因其受餐大内,故称内阁。成祖即位,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值文渊阁,参预机务;仁宗即位,阁职更崇。明代内阁,即过去的中书省之职。掌国家机密,总理政务的官署。见《明史·职官一》。

3、清初沿明制,参预政务官员由皇帝指定,实权操在满洲贵族手中,职权渐轻;到军机处成立后,内阁便成为传达谕旨、宣布文告的机关。但名义上仍为最高官署。宣统三年,仿立宪国制成立责任内阁。设总理大臣、协理大臣各一人、国务大臣十人,另有丞、承宣厅厅长等官。总理掌参画机要、缔纶时务。见《清史稿·职官六·内阁》。

猜你喜欢

  • 九扈

    官名。少暤时主管农事。《左传·昭公十七年》:“九扈为九农正。”注:“扈有九种也……以九扈为九农之号,各随其宜以教民事。”《尔雅·释鸟》扈作“”,为农桑候鸟,借以作农事官名。汉张衡《东京赋》:“嘉田畯

  • 左神武军大将军

    官名。唐朝北衙禁兵左神武军统兵长官,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分羽林军而置,寻废。肃宗至德二载(757)以左、右羽林军减耗而又别置,初设一员,正三品,乾元二年(759)以战乱未息,增为二员,总衙前射生

  • 批红

    公文制度。亦作批朱。明朝章奏批答过程中,需先由内阁大学士票拟文字,再交由司礼监,经秉笔、随堂太监用朱笔批改,然后方可准行。这是内阁与司礼监互相制约的方法。

  • 留都

    明代陪都之称。见“陪都”。

  • 后卫亲军都指挥使司

    官署名。元朝侍卫亲军指挥机构,五卫之一。秩正三品。掌汉军万户。置营于白雁口(今河北信安北),衙司在大都丽正门内。设职与下属机构同左、右卫亲军都指挥使司。

  • 起部

    ①尚书省诸曹之一。南北朝临时设置,以尚书为长官。掌营建宗庙宫室、修作军国器械。有事即置,事讫即省,其职分隶度支、都官、左民、祠部等尚书。②尚书省郎曹之一。设郎(郎中、侍郎)为长官。西晋始置,掌土木工程

  • 长信中太仆

    官名,汉置,掌长信宫皇太后车马。《汉书·佞幸传》:“元帝崩,成帝初即位,迁显为长信中太仆。秩中二千石。”参看《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太仆》。

  • 同佥宣政院事

    官名。元置,为宣政院的佐官,秩正四品,员额三人。

  • 细铠主

    宿卫武官名。南朝宋置。《宋书·恩倖·阮佃夫传》:“又告主衣吴兴寿寂之、细铠主南彭城姜产之,产之又语所领细铠将临淮王敬则。”武官名。见“朱衣直阁将军”。

  • 缮人

    官名。《周礼》夏官之属。一说为周朝置。掌理周王所用的弓弩矢箙,赞助周王行射仪。《周礼·夏官》: “缮人,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一人,史二人,胥二人,徒二十人”,“掌王之用弓弩矢箙矰弋扶拾。掌诏王射,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