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副将

副将

〔一〕官名。①宋朝军事编制将的统兵官,神宗时,一部分禁军实行将兵法,一般每将设正将、副将各一员。南宋时,将为各屯驻大军第二级军事编制单位,隶属于军,统兵官中亦设有副将。参见“”。②金朝诸边将之一。位正将之下,部将之上。正八品。掌轮番巡守边境。③清朝绿营军官。武职,从二品。隶于提督、总兵之下,可充协的领兵官,统理一协军务。又称“协镇”,别称“协台”。下辖参将、游击等。另有充督标中军官者,协总督综理军务。又,漕运总督下亦设副将,掌理催护粮船等事。〔二〕清入关前世职名。后金天命五年(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三月,清太祖努尔哈赤改设八旗官,总兵、副将、参将、游击,各分三等,俱为世职。天聪八年(1634),改一等、二等、三等副将为一等、二等、三等梅勒章京。顺治四年(1647)改称阿思哈尼哈番,乾隆元年(1736)再改为男爵,为异姓封爵公、侯、伯、子之下的爵位。


官名。南宋武官有副将,位在统制、统领正将下。《宋史·职官七·诸军都统制》:“渡江后,大军又有统制、同统制、副统制、统领、同统领、副统领,其下有正将、准备将。”注:“《通考五九·职官考》正将下有副将二字。”清代武职也有副将,从二品。有的属于总督(掌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等),为其总理营务;有的属于提督军务总兵,统理一协(军事编制,相当于旅)军务,也称为协镇(相当旅长);有的属于漕运总督,掌理催护粮船等事。见《清史稿·职官三·总督》、《清史稿·职官四·提督等官》。

猜你喜欢

  • 纸工中士、下士

    官名。北周置纸工中士,正二命;纸工下士,正一命。掌造纸之事。属冬官府司卉下大夫。

  • 边俸

    清朝吏部之铨选制度。乃外官历俸升转途径之一。凡烟瘴缺、苗疆缺皆属此类,俱三年俸满,有政绩而无差失者,例即升用。沿海缺、沿河缺历俸升擢视同边俸。边疆水土恶厉,或不到三年即可升迁;其水土非甚恶劣,苗疆非甚

  • 记室掾史

    官名。西汉置,属丞相府。《汉旧仪》载:“郡国守丞长史上计,事竟遣,君侯出坐庭上,亲问百姓所疾苦,计室掾史一人大音者,读敕毕,遣。”

  • 雄义将军

    官名。将军名号。南朝梁置。武帝天监七年(508)定为施用于境外的武职二十四班中的二十四班,班阶最高,拟车骑将军; 大通三年(529)定制后,仍拟车骑将军等号。

  • 兼官

    官制用语。本官以外又任他官者。唐朝以一职事又任另一职事者谓兼官,以职事官品低散位一阶者亦为兼官,高宗咸亨二年(671)改为守。宋朝又称“宪衔”,为加官,武臣及宗室许带御史大夫、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

  • 武卫

    ①官号。东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曹操置。《三国志·许褚传》:褚“迁武卫中郎将,武卫之号,自此始也。”其后有武卫将军、武卫大将军、武卫校尉、武卫都尉等名号。详见各条。② 武卫将军省称。③隋、唐十二卫

  • 推直官

    官名。宋朝初年御史台置,员二人,专治狱事。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废。官名。宋初置,属御史台,专管审讯刑狱案件。元丰改制以后罢废。

  • 推升

    任官制度。明朝凡未满考之官升任官职,由廷臣公推,再经皇帝决定任命。因所升任官职不同,又分部推、会推等。清朝官吏论俸序升迁亦称推升。凡推升官员,掣签得缺后,具题开缺,由该管官出具考语,办清经办事务,赴部

  • 营建司

    官署名。国民党政府于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设置,管理全国工务行政,执行《建筑法》,《都市计划法》并管理一部分公用事业,如自来水。以司长为主官,下设科长、科员,分理司事。

  • 中领军

    官名。东汉献帝建安(196—220)中曹操改领军置。与中护军皆典禁兵,属丞相府(一说献帝延康元年(220) 始置。)三国魏时又置领军将军,职掌同,以资格较深者任之。为禁卫军最高统领,有营兵,主五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