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十三衙门

十三衙门

即内十三衙门。又称内十三道。清初宦官衙门之统称。顺治十年 (1653) 六月,以内务府事繁,依明内监二十四衙门例加以精简设立,即乾清宫执事官、司礼监、御用监、内官监 (后改宣徽院)、司设监、尚膳监、尚衣监、尚宝监 (后改尚宝司)、御马监、惜薪司、钟鼓司 (后改礼仪监、礼仪院)、直殿局、兵仗局。十一年,复设尚方司 (后改尚方院)。同年,裁内务府,以十三衙门代行其事,掌皇家之衣、食、住、行。十八年,圣祖即位,以防宦官擅权,革去十三衙门,恢复内务府,遂为定制。详见各监、司、局条。


清顺治十一年,命工部立十三衙门,设司礼、御用、御马、内官、尚衣、尚膳、尚宝、司设八监,尚方、惜薪、钟鼓三司,兵仗、织染二局。与明代二十四衙门类似。康熙即位后裁撤。见《清史稿·职官五·内务府》。

猜你喜欢

  • 科系

    官府制定的法令条规。《战国策·秦策一》:“科条既备,民多伪态。”

  • 任官的学艺限制

    官吏任用限制之一。汉魏以来吏员的补用,多注重学识。汉初规定,学童能背诵经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吏。武帝时又规定,凡比二百石以上及吏百石,通一艺以上,可补为左右内史、大行卒史,比百石以下,补郡太守卒史。若

  • 内侍省副都知

    官名统称。即宋朝内侍省左班副都知与内侍省右班副都知。

  • 流外勋品

    流外官品级,自勋品至九品,共九级,唐朝用为诸司令史、赞者、典谒、亭长、掌固等吏职。

  • 稽勋司

    官署名。即“稽勋清吏司”。

  • 发审处

    清末京城善后协巡总局与内外城工巡局的内部机构。均沿五城理讼之例,掌审理诉讼案件。其中有关民事的重要案件须随到随结。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改为内外城预审厅。

  • 下名

    见“上名”。

  • 内衣物库

    官署名。北宋前期置,隶三司赏给案,掌收受锦绮、绫罗、色帛、银器、腰束带料,准备衣服、器币,以待颁赐诸王、皇亲、宗室、宰臣、使相、文武近臣、禁军将校,以及契丹及外国使臣辞见时赏赐。设监官二人,以京朝官及

  • 哲人奇士逸伦屠钓科

    科举制科之一。唐代设置,属贤良忠直类科目。开元二年(公元714年)诏举,孙逖及第。

  • 旗产调查处

    官署名。南京临时政府设置,为内务部直辖机关,掌旗产调查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