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十九州

十九州

西晋行政区划。晋初承魏旧制有司隶、兖、豫、冀、青、徐、幽、并、雍、凉、荆、扬、益、梁十四州,太始五年(公元269年)析雍、凉、梁三州之七郡置秦州,太始七年(公元271年)析益州置宁州,咸宁二年(公元276年)复分幽州置平州,共为十七州,至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灭吴,合荆、扬而领交、广,又改汉魏的司隶为司州,凡十九州:司州(治所在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雍州(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秦州(治所在冀,今甘肃省甘谷县; 后移治上邦,今甘肃省天水市),凉州(治所在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县),并州(治所在晋阳,今山西省阳曲县),幽州(治所在蓟,今北京市西南角),平州(治所在昌黎,今辽宁省兴城县),冀州(治所在房子,今河北省高邑县;后移治信都,今河北省冀县),兖州(治所在廪丘,今山东省郓城西北),青州(治所在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徐州(治所在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扬州(治所在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豫州(治所在项,今河南省沈丘县),荆州(治所在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梁州(治所在南郑,今陕西省南郑县),益州(治所在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宁州(治所在云南,今云南省昆明市),交州(治所在龙编,今越南民主共和国河内市东天德江北岸),广州(治所在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南部)。

猜你喜欢

  • 右骨都侯

    匈奴官名,有左右,掌领兵,辅王政。见《后汉书·南匈奴传》。

  • 经制使

    官名。宋徽宗宣和三年 (1121),以发运使陈遘经制东南七路财赋,创收经制钱。南宋高宗绍兴九年 (1139),改经制发运使为经制使,以户部长官或副长官兼领,掌江、淮、荆、浙、闽、广等路经制钱及和籴之事

  • 司役上士、中士

    官名。《周礼》地官之属有均人中士二人,下士四人,掌调节核定乡遂公邑有关土地之各项赋税及力役之征。北周地官府载师中大夫所属有司役上士,正三命;司役中土,正二命。《隋书·食货志》说:“司役掌力役之政令。凡

  • 吏科左给事中

    官名。明清吏科之副长官。佐都给事中掌科事。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设,左、右各一人,秩从八品。永乐(1403—1424)中升从七品。清顺治十八年(1661)沿设,左、右满、汉均各一人。康熙四年(16

  • 西蛮校尉

    官名。东晋置,十六国前秦沿置。掌益、宁、梁等州少数民族事务。领兵,有时兼任刺史。

  • 村监察委员会

    村自治组织的监察机关。北洋政府时期,山西省于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实行“村自治”,村自治组织的监察机关为监察委员会,设监察委员五至七人,其主要职务为清查村财政及举发执行村务人员的弊端。

  • 内戚

    指皇帝宫中诸夫人、嫔、妃等戚属。《后汉书·赵熹传》:“二十六年,帝延集内戚燕(宴)会,欢甚,诸夫人各各前言‘赵熹笃义多恩,往遭赤眉出长安,皆为熹所济活。’帝甚嘉之。”

  • 札鲁忽赤

    官名。又译“札鲁火赤”、“札鲁花赤”,蒙古语,汉译“断事官”。蒙古建国之初设,领司法、财政、行政事务,诸王投下亦设。札鲁忽赤之长称“也可札鲁忽赤”。元朝在大宗正府、中书省、枢密院等宫署下置多员,掌刑狱

  • 知府事

    官名。宋、辽、元各朝地方行政机构府之长官,简称“知府”。详“知府”。官名。宋置,为府的最高长官。《宋史·职官七·府州军监》:“诸府置知府事一人。”也简称知府,虽非正式官名,也为一府的长官。到明朝,知府

  • 夷仆

    官名。西周置。籍贯为少数民族的侍卫。《静簋铭》:“小子众服众小臣众夷仆,学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