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千石

千石

官秩等级。西汉置,新莽时改为下大夫。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又置。西汉丞相长史、御史中丞及其他中央机构的副职,皆秩千石。大县县令也有秩千石者。东汉略同,月俸八十斛。晋朝凡尚书令、尚书仆射、公府长史、司马,秩千石。南朝宋之公府长史、司马、廷尉正、监,尚书令、御史中丞、大县县令等并千石。又陈制: 四品之朱衣直阁,云骑、游骑将军,中书侍郎,太子三卿,太中、中散大夫、司徒左右长史,国子博士等; 五品之散骑侍郎,四军将军,左右中郎将,皇弟皇子府长史,司马; 六品之通直散骑侍郎,五校尉,东宫三校尉; 七品之谒者仆射,八品之大县县令、相,五品、六品之杂号将军,并千石。


千石原是秦汉时期官俸的等级名,王莽时改千石俸为下大夫。《后汉书·百官五》:“千石奉,月八十斛。”注:“荀绰《晋百官表注》曰:(汉延平中)一千石月钱四千,米三十斛。”也有时代指千石俸的官。汉朝太尉、司徒、司空的长史,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的长史和司马俸皆千石;太中大夫、中常侍、尚书令、御史中丞、中宫仆、太子率更令、太子家令、太子仆和城门司马,也皆俸千石;县邑道之令和王国的郎中令及仆,也俸千石。有时涉及这级俸的官员时,则用千石代指。见《后汉书·百官志》。《后汉书·孝桓帝纪》:“命列侯、将、大夫、御史、谒者、千石、六百石、博士、议郎、郎官各上封事,指陈得失。”

猜你喜欢

  • 导洛通汴司

    见“汴河堤岸司”。

  • 编订礼制会

    内务部直辖机关。北洋政府于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二月设置,掌编订礼制事宜。设会长一人,由内务总长选任;会员若干人,由会长聘任或委任。

  • 户曹史

    官名。汉朝郡县的佐吏,为户曹的副职,助户曹掾掌民户、礼俗、祠祀、农桑等事。魏、晋多沿置。《后汉书·朱乐何列传·乐恢传》:“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注:“《东观记》京兆尹张恂召恢,署户曹史。”

  • 职方司

    官署名。即“职方清吏司”。官署名。(1)隋始置,为兵部四司之一。司的长官隋初称为侍郎,以员外郎为佐官。炀帝时改为郎与承务郎。唐沿置,以郎中、员外郎为正副主官。掌地图、城隍、镇戍、烽候、防人道路的远近及

  • 库藏司

    官署名。清末度支部所属机构。光绪三十二年(1906)设。掌核国库出入款项、各省报解京饷各项经费、收放颜缎两库物料,核议苏杭两省织造奏销,盘查银缎颜三库。置郎中三人,员外郎四人,主事三人。官署名。民国初

  • 副使道

    官名。清朝道员兼衔。顺治(1644—1661)中沿明旧制,分设守道、巡道,辅佐藩、臬二司办理地方政务,乃省与府州之间之地方长官。皆带原品衔充任。由掌印给事中、知府补授者为副使道,乾隆十八年(1753)

  • 释巾

    谓脱去头巾,换戴官帽。指初仕。亦作“解巾”。《北齐书·刘祎伟》: “释巾太学博土。”参见“释褐”。

  • 国史院修撰

    见“国史院”。

  • 廉清

    选举制度。十六国后赵石勒赵王二年(320),“令群僚及州郡岁各举秀才、至孝、廉清、贤良、直言、武勇之士各一人。”(《晋书·石勒载记下》)石勒建初二年(331)又下书令公卿百僚岁荐廉清一人,答策上第者拜

  • 正钞

    见“科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