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升贡

升贡

宋朝取士方法之一。徽宗崇宁三年(1104),罢州郡解试及礼部试,州学、辟雍取士皆由县学上舍中选拔,称为升贡。县学按外舍、内舍、上舍逐等升补。县学上舍选升州学,州学选升京师辟雍。宣和三年 (1121) ,辟雍废,遂罢。


宋代官学逐级选拔学生的进入高一级学校的方法。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规定州学每年可贡上舍生一人、内舍生二人入京师,内舍生免试补为太学外舍生;上舍生考试合格后即补为太学内舍生。诸州贡入太学的学生,三次考试不合格者,遣还州学。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改州学为三年一贡,考试成绩上等补太学上舍,成绩中等者补太学下等上舍,成绩下等者补太学内舍,考试不入等者补太学外舍。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罢诸州解试和礼部试,州学、辟雍(太学外舍)取士,均由县学上舍中升贡;县学上舍中选优异者贡入州学,州学选优异者升入辟雍。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撤销辟雍,罢州县学三舍法,升贡遂亦停止。南宋高宗时又规定,凡诸路学生在本州州学修满一年,三试中选,没有受过三等以上的惩罚者,或不住学校而曾参加两次释奠及被列于乡饮酒者,均可贡入太学。凡贡入太学者,必须呈交本州的公文,经考试取中后才得补入为外舍生。至孝宗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以后,改为三年一补,以与科举落第者中被选取准于参加太学补试的人员合并办理。

猜你喜欢

  • 州长

    ①周朝州府最高行政长官。《管子·立政》:“分国以为五乡,乡为之师; 分师为五州,州为之长。”一说即“州伯”,是为二百一十国之长。《礼记·王制》:“天子于千里之外设方伯。二百一十国为州,州有州伯。”《礼

  • 辅国公

    ① 爵名。清朝宗室封爵有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详见该条。又,清朝对蒙古贵族之封爵亦设辅国公,为第六等,位镇国公下,台吉或塔布囊上。②官名。清朝西藏达赖喇嘛及班禅喇嘛属官。佐理藏务。爵名。清朝宗室

  • 年劳补官法

    宋朝吏人授官的一项规定。俗称出职法,亦称流外出官法。吏人任职至法定年限,可补授将仕郎(迪功郎),并可免铨试直接注授差遣。枢密院、三司吏人,可补三班借职以上武官; 内廷诸司主吏、三司大将,可补三班借职等

  • 中宫

    本是宫名,因皇后居此,故有时用来代替皇后。卫宏《汉官仪》:“皇后称中宫。”《后汉书·百官志》:“大长秋一人,二千石。”“掌奉宣中宫命。凡给赐宗亲,及宗亲当谒见者关通之,中宫出则从。”皇后的代称。《周礼

  • 蒙藏事务局

    官署名。北洋政府于民国元年 (公元1912年) 七月设置,属国务院,掌理蒙古与西藏的地方事务。设总裁、副总裁各一人,为正副长官;下设参事二人,秘书二人,佥事八人。主事十二人;执事官四人,掌理接待和翻译

  • 特羊局都尉

    官名。北齐置,见“司羊署令丞”。

  • 廷史

    官名。廷尉史省称。《汉书·杜周传》: “始周为廷史。”颜师古注: “廷史,即廷尉史也。”官名,汉置,为“廷尉史”的简称。掌审判朝廷直属监狱的犯人,兼审地方的疑难案件。《汉书·杜周传》:“义纵为南阳太守

  • 典天舆长

    官名。太平天国天王府置,正副各一,共二人。主管天王乘舆,官阶为职同检点。参见“典舆长”。

  • 宝丰监

    见“宝源监”。

  • 巡防队分路帮统官

    官名。清末各省分路巡防队副长官。光绪三十一年(1905)后各省旧军改巡防队,三十三年定制分五路驻防,每路设帮统官一人,由防营、绿营军官中选充,事简可缓设。协同统领官督率操防及稽查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