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古代官职>

①官称。西周至战国为天子、诸侯所置执掌军政的高级长官。秦、汉为中央高级官员的尊称,位次三公。如太常(奉常)、光禄勋(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典客)、宗正、大司农(治粟内史、大农令)、少府、执金吾(中尉)等号称九卿,又与将作大匠、太后三卿、大长秋等并号列卿,本骑将军、卫将军等居其上,号上卿。南北朝逐渐入衔,成为正式官称,如梁、陈置太常、宗正、司农、太府、少府、太仆、卫尉、廷尉、大匠、光禄、鸿胪、太舟十二卿,北齐名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九寺正副长官为卿,少卿,历朝因之,皆为高级事务官员,职权较汉为轻。而六部尚书亦或称卿,仍用古意。元、明诸寺、司,清朝诸寺及内务府所属上驷、武备、奉宸等院皆得置卿、少卿,品秩高低不等。②爵称。西周至战国王室与诸侯国爵制,公以下、大夫以上为卿,诸侯国初分上、下两等,后分上、中、下三等。因其所属国之大小,地位又有差别。③即君。《广雅·释诂一》:“卿。君也。”


官名。夏商周三代都有三公九卿,又有六卿。周代的九卿即: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汉代九卿为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魏九卿与汉同。晋代除置与汉魏相同的九卿外,还有将作大匠卿、太后三卿、大长秋卿。南朝宋齐及梁初皆沿旧制,梁武帝天监七年置春夏秋冬四卿,而又各包括三卿,共十二卿。北魏以太常、光禄勋、卫尉称三卿;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为六卿,并各有少卿。北齐以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为九卿,且有少卿和丞。隋与北齐同。唐代九寺卿各一人,少卿各二人。见《通典·职官七·总论诸卿》。其后各代也多置卿,至清末废。

猜你喜欢

  • 业尔仓巴

    清代西藏官名。管粮,秩五品。见《清会典·事例·理藩院·设官·西藏官制》。唐古特官。清设于前藏,秩五品,属唐古特文官。员额二人,职掌为管理粮食。民国时期沿置。

  • 撰史学士

    官名。南朝梁置,秘书省属官,参预修撰国史。陈沿置。见《陈书·傅縡传》。

  • 地方行政区划名。古代称邦畿千里之地为县。春秋时期,秦、晋、楚等大国常于新兼并得的土地置县。其后,逐渐推广到内地。王畿内都邑为县,诸侯境内之地亦置。新兼并得边远地置郡,郡虽大于县,地位却低于县。战国时期

  • 王中尉

    皇子封王,其郡为国。其官有太傅,为王辅佐,导王以善;有内史,掌治国民;有中尉,掌武职;有丞相,统众官。见《汉书·百官公卿表》。

  • 左司

    官署名。① 初为尚书都省办事机构。隋、唐、五代皆置,隋朝有郎一员,唐朝有郎中、员外郎各一员,为尚书左丞副贰,掌监督管理吏部、户部、礼部十二司政务。北宋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监管吏部、户

  • 亚台

    御史大夫别称。洪迈《容斋四笔》卷一五《官称别名》:“唐人好以它名标榜官称”,“御史大夫为亚台、为亚相、为司宪”。

  • 卫经历

    官名。明朝各卫指挥使司所属经历司设,一人,从七品,为各卫首领官,掌出纳文移等事。

  • 填外将军

    将军名号。新莽置,《汉书·王莽传》:莽拜钦为填外将军”。杂号将军名,西汉末年王莽置,掌征伐。《汉书·王莽传》:“莽拜钦为填外将军。”

  • 大梁司寇

    官名。又称“邦司寇”。战国魏置。中央政府高级官员,掌刑徒及督造兵器。魏惠王九年(前361)迁都大梁,故名。《三代吉金文存》卷三第四三页:“(梁)廿又七年, 大(梁)司寇

  • 州军府功曹督护

    官名。《隋书·百官志上》记梁代庶姓持节府有功曹督护,不登一班。其地位与参军督护相似,似为设于阁内以司伺察之职者。参见“参军督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