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县政府

县政府

官署名。民国置,为县行政机关,受省政府指挥监督,处理全县行政事务。设县长一人,所属有警察、财政、建设、教育等局。


官署名。国民党政府设置,依照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九月国民政府公布的《县组织法》规定,其职权是在省政府指挥、监督之下,处理全县行政,监督地方自治事务,于不抵触中央及省的法令范围内,得发布县令,并得制定县单行法规。设县长一人,由省政府任命。县政府分为三等,一等设四科,二等设三科,三等设二科,各科置科长一人,科员若干人,得雇用事务员及书记,并得设置政务警察;此外,县政府设公安、财务、建设、教育等局,分掌警政、财政、建设、教育事务,于必要时得增设卫生局、土地局。各局设局长一人,由省政府主管各厅考选任之。各局的组织除法令别有规定外,由省政府定之,并咨内政部备案。县政府设县政会议,以县长、科长、各局局长组成,并以县长为主席。次年六月重订《县组织法》,于同年十月十日起实行。对于县政府的组织有所更改:规定县政府设秘书一人,依事之繁简设置一科或二科,每科设科长一人,科员二至四人,得雇用事务员及雇员,并得设置警察,额数由民政厅核定。此外,县政府之下除原设各局外,于必要时得增设社会局与粮食管理局,各局有缩小范围的必要时,亦得改局为科,附设于县政府内;县政府秘书亦得参加县政会议。同年九月间内政部曾制定《县政府办事通则》,颁行各省,该通则规定县政府设秘书处,并县体规定了秘书处及第一、第二科的职掌。其后为提高行政效率和县长的权力,于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一月制定《裁并县属各局办法实施原则》,令各县遵照。其要点为:一、各县公、财、教、建四局的名义得暂保留,将其他分立各局一并裁撤,移归县政府内合署办公;二、各局对外以不行文为原则,其对上对下正式公文,统以县政府的名义行之。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九月十九日国民政府又公布了《县各级组织纲要》,进一步采取裁局改科的办法,规定县政府各局一律改为科,最多可设民政、财政、教育、建设、军事、社会、地政七科,于第二年初开始实施。设科多寡及各科职掌的分配,由各省政府依县的等次及实际需要拟订之,故各省县政府的组织各有不同。各省一般的县政府大都以民、财、教、建四科为主体,最小的县政府只设两科,即民政与财政合为一科,教育与建设合为一科。各县政府的组织除各科外,尚有秘书室、会计室、警佐等。

猜你喜欢

  • 右日逐王

    匈奴王号名,地位次于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和左日逐王,高于左右温禺鞮王、左右渐将王等,属官有骨都侯、尸逐骨都侯、日逐、且渠、当户等。有自己的部土。见《后汉书·匈奴传》。

  • 交易丞

    官名。新莽置。王莽改制时于长安及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等五都分别设五均司市师,皆置交易丞,员五人,职掌五均赊贷及交易等事。官名,西汉末年王莽置,掌五均赊贷及市场交易。《汉书·食货志下》:“今开赊贷

  • 祓祝

    流外视品官。见“萨宝府”。

  • 辅国侯

    官名。西域且末、鄯善等国置,员一人。见《汉书·西域传》。官名,汉朝时西域诸国多置,位在诸侯上,掌辅佐国君处理国事。《汉书·西域传·龟兹国》:“大都尉丞、辅国侯、安国侯、击胡侯、却胡都尉、击车师都尉、左

  • 御史掾

    官名,汉置,为御史大夫(台)属官,掌察举非法等。《汉书·严延年传》:“延年少学法律丞相府,归为郡吏。以选除補御史掾、举侍御史。”

  • 职事学录

    宋朝太学职事名,即前廊学录。参见“学录”。

  • 俄罗斯馆监督

    官名。清朝理藩院所属俄罗斯馆之主官。掌接待来京俄商、俄人居住之事。设一人,由本院堂官派充。

  • 县经学博士

    县学官名。北周置,《周书·孝义·张元传》载:“河北芮城人也。县博士杨轨等二百余人上其状,有诏表其门闾。”县博士之秩自三命至五命。县学教职。唐制自京县以下,各县均置经学博士一人,无品,掌教县学生徒。

  • 武部

    官署名。即兵部,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改,肃宗至德二载(757)复名兵部。参见“兵部”。官署名。唐天宝十一载(公元752年)改兵部为武部。兵部尚书、侍郎为武部尚书、侍郎;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复

  • 司量下士

    官名。西魏、北周冬官府匠师中大夫司量中士佐官,正一命。